正文 第8章 料敵篇(1)(1 / 3)

本章綜述

“料敵”,就是分析判斷敵情,從中確定本國因敵製勝的戰略戰術。這實際上講的就是孫子所謂“知己知彼”之兵法原則中“知彼”的問題。

對於“知彼”,我們有時理解得比較狹隘,以為就是敵人某些具體的部署、謀略、消息、資料,其實不然。這僅僅是問題的一個方麵,而且是微觀的方麵。“知彼”還有宏觀的一麵,就是對敵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民情,乃至曆史、地理等基本狀況的認識和把握,隻有掌握這些基本狀況,才能在戰爭中處於主控地位,而取得戰爭的決定性勝利。吳起這裏所謂料敵知彼,講的主要就是對敵情的宏觀分析和判斷。

戰爭本身就是人類社會的一種宏觀現象。因此,要操縱戰爭於股掌之中,首先就得對它進行整體的認識。正如地形、地球一樣,不透過地圖、地球儀來對它進行宏觀的整體把握,我們對它的認識就不可能突破客觀的局限,而進入理性思維的分析判斷。戰爭也是如此。

人類能夠認識和把握複雜巨大的事物,靠的就是宏觀。沒有宏觀,人類就會永遠處於迷宮狀態,辨不清方向,找不到出路。一旦如此,則一切的努力都是徒然。打仗也是如此,沒有對戰爭的宏觀把握,一切高強、巧妙的戰術都無用武之地。諸葛亮的“八陣圖”,就巧妙地利用了這個原理,而將陸遜困在其中,昏頭轉向,一籌莫展,但當他得知八陣圖的宏觀部署之後,一切神秘的威力就迎刃而解了。

一個軍事統帥,如果沒有大而化之的宏觀本領,不管他怎樣精明,始終都是一個“小器”的角色,終究不能成大器。能夠從大處著眼,才能從小處著手。否則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麵對根本的問題,便束手無策了。

微觀的“知彼”,大部分僅屬於技術性問題,通過間諜就可以解決;宏觀的“知彼”則需要全麵豐富的學問和智慧。可以這麼說,微觀的“知彼”,相當於一個人的“小聰明”,宏觀的“知彼”,才是一個人的“大智慧”。具有“小聰明”的人多,易得;具有“大智慧”的人少,難求。

軍事實踐作為人們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離不開觀念的指導。在戰爭中,從事活動的主體,特別是戰爭指揮員,為保證行動中的主動權,必須在腦海中構思一個較為清晰的實踐結果,必須對實踐方式有一個較為準確的預定。

對於戰爭問題,是從主觀出發進行認識並加以解決,還是立足實際認識並加以解決,體現了兩種不同的戰爭觀。無數事實說明,從主觀出發,不顧客觀實際的做法,往往會將戰爭引向失敗;依據客觀規律指導戰爭實踐,必然會取得勝利的結果。吳起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立足於實際來研究戰爭,一切結論都從現實出發而得出。

一安國之道,先戒為寶

【原文】

武侯謂吳起曰:“今秦脅吾西,楚帶吾南,趙衝吾北,齊臨吾東,燕絕吾後,韓據吾前,六國兵四守,勢甚不便,憂此奈何?”

起對曰:“夫安國家之道,先戒為寶。今君已戒,禍其遠矣。臣請論六國之俗,夫齊陳重而不堅,秦陳散而自鬥,楚陳整而不久,燕陳守而不走,三晉陳治而不用。”

【注釋】

秦:秦國,戰國時七強之一,在今陝西中部、甘肅東南一帶地區,建都於鹹陽(在今陝西鹹陽東)公元前221年由秦王嬴政(即秦始皇)滅掉六國,建立統一的秦帝國。

楚:楚國,戰國時七強之一,在今湖北全部、湖南、河南、山東、安徽、江西、廣西部分地區,建都於郢(今湖北江北)。公元前223年為秦所滅。

趙:趙國,戰國七強之一,在今河北西南部、山西中部、陝西北部等地區,建都於邯鄲(在今河北邯鄲西南)。公元前222年為秦所滅。

齊:齊國,戰國七強之一,在今山東泰山以北,河北東南等地,建都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公元前221年為秦所滅。

燕:燕國,戰國七強之一,在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及遼寧,建都於薊(今北京西)。公元前222年為秦所滅。

韓:韓國,戰國七強之一,在今山西東南部,河南中部,建都於宜陽(今河南宜陽)。公元前230年為秦所滅。

走:跑、機動。

三晉:公元前369年晉分為韓、趙、魏三個諸侯國,史稱三晉。這裏指韓、趙兩國。魏國建都於安邑(今山西運城東北安邑),至惠王,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故魏惠王又稱梁惠王。

【譯文】

武侯問吳起道:“現在秦國正威脅著我國西部,楚國環繞著我國南部,趙國緊盯著我國北部,齊國逼臨著我國東部,燕國阻絕在我國後方,韓國據守在我國前方,六國的軍隊四麵包圍,形勢對我極為不利,對此我很憂慮,該怎麼辦呢?”

吳起回答:“保障國家安全的法則,預先作好戒備最為重要。現在您已經有了戒備,離禍患就遠了。請允許我分析一下六國的情況:齊國擁有重兵但陣勢很不堅固;秦國陣勢分散而且慣於各自為戰;楚國陣勢嚴整但不能持久;燕國陣勢長於防守但不善於機動;韓、趙陣勢整齊但缺乏戰鬥力。”

【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