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料敵篇(1)(2 / 3)

在這段論述中吳起首先指出,要保障國家的安全,必須居安思危,防患於未然;其次,吳起還透過對魏國所麵臨的軍事形勢進行分析,表明作為一個高明的國君,還應有遠見卓識,要深謀遠慮,掌握好謀略中的長遠性問題。亦即不要受限於眼前所見,應著眼於未來,著眼於長遠利益。

吳起所提出的有備無患,指的是隻要事先有充分的準備,就不會產生禍患,此一謀略思想是相當重要的。在錯綜複雜的政治鬥爭中,要想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居安思危,時時保持應有的警惕。一個國家要保持政局的穩定,對內對外都必須時刻加強戒備,否則將後患無窮。

《左傳·照公十八年》記載:鄭國發生火災,子產立即發給士兵兵器,並令其登上城牆,加強戒備。子太叔擔心此舉會遭到鄰國晉國的討伐,子產於是說出和吳起所提之有備無患謀略思想相符的一番話:“我聽說,弱小的國家沒有守備就會麵臨險境,更何況有天災?國家之所以不被輕視,是因為有守備之故。”由於早有準備,鄭國果然未遭到侵犯。

南齊末年,社會動蕩,雍州剌史蕭衍準備趁國內動亂起兵奪取政權。為了掩人耳目,他偽稱要建造數千房屋,需要砍伐大量的竹木,但他卻把這些竹木藏於檀溪之中,以備起兵之用。其屬下呂儈珍明白蕭衍的用意,也暗中準備了許多船櫓。後來蕭衍起兵,這些預先準備好的器材派上用處,助他攻進建康。502年,蕭衍建立梁朝,為梁武帝。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清軍之所以能在第二次大沽之戰中取得勝利,歸因於清軍吸取前次教訓,預料英軍還會進攻大沽,於是加強大沽口的防禦,增置大炮、增派兵力。當英軍“貿然輕進”時,清軍便一舉擊沉敵艦6艘,侵略軍1200人死傷近半,而清軍傷亡僅有32人。

《詩經·豳風·鴟鴞》說得好:“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其意原為在沒有下雨的時候,就要把門窗捆綁牢固。後來比喻事前做好準備,以防患於未然。即所謂“宜未雨綢繆,毋臨渴掘井”、“飽帶幹糧,晴帶雨傘”、“養兒防老,積穀防饑”。高明的政治家、謀略家,無不高瞻遠矚、精心籌劃、縝密布署,以掌握主控權。

漢高祖臨終前,呂後問及後事安排,高祖說:“蕭何相國死後,曹參可以代之,曹參之後,王陵可以代之,但他有些憨呆,陳平可以輔助他。陳平智謀有餘,但難以獨立承擔重任。周勃為人厚道而不善言辭,但將來‘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呂後再追問其後,高祖隻說:“這以後的事就不是你能操心的了。”不久,高祖薨於長樂宮。果然,呂後死後,周勃與陳平定計,號召北軍將士擁護劉氏,誅殺企圖奪取政權的呂祿等人,迎立文帝即位。

三國時期,劉備不聽諸葛亮勸告,在彝陵大戰中慘敗而歸,病倒在白帝城。他怕死後蜀漢王朝會動搖或被取代,遂在臨終之際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邦定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立為成都之王。”說完淚流滿麵。劉備以情打動諸葛亮,使諸葛亮感慨泣下。他當即表示要竭盡全力效忠劉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瑞典是個現代化國家,被稱為“世界花園”。為了防禦外侮入侵,瑞典的民防建設水準與戰時兵力動員程度均居世界前列。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納粹德國曾企圖對其展開武裝占領,正是由於瑞典嚴陣以待,希特勒才被迫放棄入侵行動。

所謂:“先謀後事者昌。”做任何事情都要預行策劃,並充分準備才能成功。軍事行動更應如此。

三國時,曹操部將滿寵因破吳有功,官授伏波將軍,率軍南征,與東吳軍對峙於湖泊兩岸。有一天風特別急,滿寵對諸將說:“今晚大風,晚上敵人必來放火燒營,大家都要回去做好準備。”夜半,吳軍果然派出10支小分隊趁夜放火燒寨。因魏軍早有準備,結果前來夜襲的吳軍被伏兵打得狼狽而回。滿寵先謀後事,望風而知敵意,遂使曹軍免遭火災之苦。

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曾經說:“市場競爭激烈,我們絲毫不敢放鬆。”結合他的那句“永遠戰戰兢兢,永遠如履薄冰”的名言,我們不難看出海爾人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

先讓我們來看看海爾的家底:世界第四大白色家電製造商、中國最具價值品牌,品牌價值高達786億元,集團在全球30多個國家建立本土化的設計中心、製造基地和貿易公司,全球員工總數超過5萬人,實現營業額近2000億元。

這麼大規模的跨國企業集團,尚且有如此強烈的憂患意識,不能不讓人敬畏。

再回頭看看我們的一般企業。論規模、論品牌、論效益,沒有一家能與海爾比。可是卻有許多企業缺乏海爾集團那樣的憂患意識、危機意識,小成即滿、小富即安。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們的企業如果缺乏強烈的憂患意識,有可能在突如其來的衝擊麵前驚慌失措、無從應對,從而被市場淘汰。憂患意識的可貴就在於,能夠從平安中預見危機,從有利中發現不利,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

增強憂患意識,必須著眼長遠。早在1984年,張瑞敏就當著全體員工的麵,將76台帶有輕微質量問題的電冰箱砸毀,使員工產生了一種危機感與責任感,由此創造出了一套獨具特色的海爾式產品質量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