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豹透過調查,掌握了鄴縣之所以民不聊生的症結所在。於是,決心揭開河伯娶婦的真相,遏製歪風怪俗。到了河伯娶婦的那一天,西門豹借口新婦不美,定要擇日另選良婦再娶為由,命人將老巫、鄉紳拋入河中,去向河伯報信,從此再無人敢提為河伯娶婦的事。之後,西門豹發動百姓興修水利,自此鄴縣不再畏懼水患旱災,人民安居樂業。
1860年,林肯當選為美國總統。當時,美國南北在體製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北方是自由資本主義,而南方則盛行黑奴製。1861年,南方11個州相繼叛亂,宣布脫離聯邦,成立南方聯盟,南北戰爭於是爆發。戰爭初期,北方在軍事上連連失利,甚至威脅到首都華盛頓。在此不利的情況下,林肯清楚地認識到,當前這場戰爭是廢奴與蓄奴之爭,唯有旗幟鮮明地宣布廢除奴隸製,才能喚起民眾、鼓舞士氣而扭轉敗局。於是他當機立斷頒布了《解放黑奴宣言》,宣布南方各州“所有的奴隸由現在開始永遠獲得自由”。廢奴宣言得到了國內民眾的熱烈擁護,也瓦解了南方叛亂各州的戰鬥力,使內戰形勢產生大逆轉,而成為南北戰爭的重要轉折點。
三搴旗取將,必有能者
【原文】
“然則一軍中,必有虎賁之士;力輕扛鼎,足輕戎馬,搴旗取將,必有能者。若此之等,選而別之,愛而貴之,是謂軍命。其有工用五兵、材力健疾,誌在吞敵者,必加其爵列,可以決勝。厚其父母妻子,勸賞畏罰,此堅陳之士,可與持久,能審料此,可以擊倍。”武侯曰:“善!”
【注釋】
虎賁:勇猛如虎的戰車甲士。殷周時戰車上才有甲士,春秋時也有車下甲士,他們都是軍官身分。至戰國士與卒連稱,又有“虎賁之卒”的說法。
五兵:泛指各種兵器。古代常用的五種兵器為戈、殳、戟、酋矛、弓矛;步兵的五兵是:弓、矢、矛、戈、戟。
【譯文】
“但是,我方全軍之中,一定有像猛虎一樣勇敢的人;其力量可以輕易地舉起大鼎,腿力矯健地可以追趕上戰馬,在戰鬥中,奪取敵旗,斬殺敵將,一定會有具備這種能力的人。像這樣的人才,必須加以選拔,區別對待,愛惜並看重他們,這是軍隊的精英。凡有善於使用五種兵器、體格強壯、行動敏捷、有誌於殺敵立功者,一定要予以加官進爵,用他們來與敵人決戰。同時還要厚待他們的父母妻子,以獎賞鼓勵他們,並用刑罰警戒他們。他們是部隊的中堅力量,能持久地進行戰鬥。能夠正確地遣用他們,就可以擊敗兩倍於自己的敵人。”
武侯說:“好啊!”
【心得】
吳起在這段論述中強調,一支能征善戰的軍隊中必須要有“虎賁之士”,也要有武藝高強、智勇雙全的將領,以構成軍隊的核心和中堅。同時,對軍隊要嚴格地予以訓練,並且須有分明的賞罰,以激勵其鬥誌。
臨陣作戰,成敗的關鍵在於將領能力的高低。因此,古時臨陣拜將往往要實行隆重的儀式,以示君主對將領的信賴。比如說當年劉邦拜韓信為將時,就先齋戒數日,再擇吉日設壇施行拜將之禮。
中國著名的軍事家孫武說過:“夫將者,國之輔也。”既然將領是國家的棟梁,在任將之時就當擇賢而任,任用得當才能做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戰國時期,趙國以廉頗、趙奢、李牧為將,不但使趙國在與其鄰國的對抗中發揮強大的實力,就是西方的強秦想要進攻其他國家時也以趙國為患。趙國以李牧為將駐守邊境,使北部邊陲得以穩定、安寧。後來趙王中了秦的反間計,以趙括代替廉頗。隻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將趙的40萬大軍頃刻之間就葬送長平,趙國因此一蹶不振。又如燕以樂毅為將攻齊奏捷,齊隻剩有莒和即墨二城,眼看就要被燕所滅,結果燕中田單反間計,更換樂毅,燕反而大敗。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最善用兵的人,然而一招之失,誤用剛愎自用的馬謖為將,戍守北伐曹魏途中的咽喉之地——街亭。以致街亭失守,北伐行動因此而不得不中止。
既然將領的能力關係到戰爭的勝敗,那就不能不謹慎選將任將。
古人稱知天時、明地理、善人和的將領為“神將”。以此三者為準,諸葛亮、周瑜即堪稱為“神將”。劉備在得諸葛亮之輔前,雖然有當時最勇猛的關羽、張飛為將,但還是處於被動地位。後來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作軍師,才透過與孫權聯合作戰,在赤壁一役取得勝利;之後同樣是借著諸葛亮之力而借荊州、取巴蜀,由此建立蜀國。劉備死後,全仗諸葛亮的苦心經營,才支撐著蜀國與比它強盛的魏、吳抗衡。
赤壁之戰,諸葛亮知天時、善人和的才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渡瀘水、北伐中原,諸葛亮明地理的才能得到了展現。古人曾感慨地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像諸葛亮這樣的將帥之才更是千載難有。
軍事上得良將可以“百戰不殆”。治國之道與治軍之道相同,凡能得賢良之才而委以重任,則國將大治,且可保長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