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料敵篇(3)(1 / 3)

古時候,湯得伊尹而興商,文王得薑尚而滅紂,齊桓公得管仲而九合諸侯,號為盟主。楚懷王任用屈原,而使內政外交都取得了卓著成效,後因聽信讒言,疏離屈原而寵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以致“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不僅使楚國國勢漸衰,自己更是“客死於秦”。唐玄宗初為皇帝時,選賢任能,天下大治,形成“開元盛世”局麵,後來以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為相,招致“安史之亂”。古人說:“廢興之道”,不在“地廣兵強,人殷國富”,關鍵在於明主“得賢之用”,此見解頗為深刻。

的確,募集戰士、組編軍隊是較容易的事,但求得一員智勇雙全的主將卻很困難。在政治活動中,領導者必須像伯樂相馬那樣,要善於發現將才,注意培養將才,並適度地委以重任,國家才能興盛,人民才能富強。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被美國前總統尼克森譽為“小舞台上的大人物”。他長期執政,深諳治國統軍的將帥之才既珍貴又難得。為了新加坡的長治久安和繁榮昌盛,早在70年代中期,他就著手精心選拔和培養接班人,使一批受過高等教育、有專業知識並經過工作鍛煉的年輕人,擔任內閣的成員,作為新加坡第二代領導人,吳作棟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位。吳深受李光耀賞識,並受到培養和重用。自1976年步入政壇後,擢升很快,38歲時晉升為貿易和工業部長,後又擔任衛生部長、國防部長等職。1985年李光耀組成年輕化、專業化的“專家治國”內閣,吳作棟出任第一任副總理兼國防部長,從而成為第二代領導人的領袖。此後,凡是內閣必須作出決策時都由李、吳共同協商。自1989年起,李光耀完全放手由吳作棟全權決策。1990年11月,李光耀讓出31年的總理職務給吳作棟,將政權移交給新一代的領導人。

二戰期間,美國陸軍總參謀長馬歇爾非常重視選用將領,他認為指揮官的才能是克敵製勝的重要條件。因此,他任用將領不拘一格,寬容公正,不抱成見,將領可以充分發揮其指揮才能。他既重用資深老將麥克阿瑟,又破格任命艾森豪威爾為歐洲戰區美軍總司令。他既對符合他個人思考模式、注重實效、與人無爭的布雷德萊委以重任,也能容納甚至喜愛與他個性相異、出言不遜的將領巴頓和史迪威。馬歇爾的選才用將之道,確實為美國在二戰中獲勝起了不小的作用。

另外,吳起所強調的賞罰分明亦是增強軍隊戰鬥力的重要謀略。該賞的賞,該罰的罰,賞罰分明,是政治謀略得以實現的重要保證,曆來為古今中外政治家所重視。

趙奢是戰國時趙國名將,他治軍的特點是賞罰分明。早在他出任田部吏之時,就有照章辦事、不徇私情的政績。公元前271年,趙奢任田部吏時到平原君家收租稅,可是“平原君家不肯出稅”。平原君既是趙王的親族,又曾3次做過趙國的宰相,乃戰國時有名的“四公子”之一。更何況趙奢能在趙國為官,正是平原君向趙王保薦的結果。但他果斷地接連斬殺平原君家中九個管事人員,以示懲處。平原君聞知後非常惱怒,欲殺趙奢。趙奢義正辭嚴地向平原君說:“君於趙為貴公子,今縱君家不奉公則法削,法削則國弱,國弱則諸侯加兵,是無趙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強。國強則……君為貴族,怎能置天下大事於不顧呢!”趙奢這一番話,不僅使平原君怒氣全消,而且以趙奢為賢才,再次向趙王舉薦。

諸葛亮也以賞罰分明著稱於世。他認為,一是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賞不可虛設,罰不可妄加,賞罰一定要掌握合理的分寸;二是賞賜不避仇家,誅罰不避親戚。不受個人好惡喜怒的影響,應該是“喜不可縱有罰,怒不可戮無辜,喜怒之事,不可妄行”;三是違者必罰,絕不為博取仁慈的名聲而破壞法紀的威嚴。當是“令不可犯,犯令者斬”,“當斷不斷,必受其亂”;四是“以教令為先,誅罰為後”。主張製定法紀,教育民眾,“不教而戰,是謂棄之”。由於諸葛亮堅持上述原則,所以受過他處罰的人都不怨恨他。蜀漢官員張裔稱讚諸葛亮,說:“公賞不遣遠,罰不附近,爵不可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貴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

曹操在曆史上一向以治軍嚴謹、賞罰分明著稱。公元197年,張繡敗曹操於南陽,曹操在撤退途中,嫡係青州兵軍紀混亂,而大將於禁及其部屬,則與民秋毫無犯。一日,於禁將帶頭違犯軍紀、搶掠民財的三名青州軍將領當眾斬殺,並責令其他將領嚴格約束部隊。部隊到宿營地後,幾個青州兵將領立即向曹操誣告於禁圖謀不軌,乘戰敗撤退之際斬殺統帥親兵。曹操了解事情真相後,立即召集諸將,當眾表彰於禁治軍嚴明,將他由伯爵晉升為侯爵。

第一次西裏西亞戰爭期間,腓特烈想利用夜幕時分調整其營內的部署,遂傳令某時刻後帳篷內不得點火或蠟燭,違者處死。當他親自巡視營地至齊騰上尉的帳篷時,見有火光,進去一看,發現上尉正封好剛給妻子寫好的信。腓特烈責問道:“難道你不知道命令嗎?”齊騰跪地請求寬恕。腓特烈則要他在信中再加上:“明日我將在絞架上死去。”次日,齊騰果然被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