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料敵篇(4)(3 / 3)

383年,前秦王苻堅決心滅掉東晉,於是率軍90萬南下,自稱“投鞭可以斷流”。東晉大將謝安、謝玄,率8萬軍隊直趨淝水進行抗擊。苻堅登壽陽城觀察敵情,見東晉軍布陣嚴密,遂心生懼意。原來,他看到八公山上草木滾動,以為伏有重兵,心理上就先輸了一著。接著謝玄請苻堅於淝水後撤一步,以便晉軍渡河決戰。苻堅企圖在晉軍人馬渡河之際用騎兵夾擊砍殺,於是命令秦軍後撤。晉軍這時乘勢搶渡淝水,展開猛烈攻擊,秦軍大敗,自相踐踏,向後拚命逃跑,甚至聽到風聲鶴鳴也以為是東晉的追兵。晉軍乘勝追擊,收複了壽陽,俘虜淮南太守郭褒,苻堅負傷,單槍匹馬逃回洛陽。

唐元和十二年(817年),唐憲宗派大將李愬征討盤踞於蔡州(今河南汝縣)的淮西節度使吳元濟。當時,吳元濟部將李皊降唐,向李愬密報蔡州城防空虛,建議李愬乘虛而入。李愬從計,於10月15日,趁風雪之夜急行軍,秘密進入蔡州城,直抵吳元濟外宅,迫使吳元濟投降,蔡州城遂得手。

總之,自古沒有不犯錯誤的將軍。敵軍有隙可尋,我軍亦如此。吳起此謀略的精要是利用對方的漏洞或故意造成敵方錯覺,出其不意地戰勝敵人。

公元989年7月,宋太祖詔令大將李繼隆率部護送糧車數千乘支援前線抗遼作戰。遼將軍耶律休格獲悉,遂率數萬精銳騎兵往擊。宋北麵緣邊巡檢尹繼倫率所部步騎千餘人按行塞上,突遇遼軍。耶律休格置之不理,卻逕向李繼隆大軍開進。尹繼倫對部下說:“遼人視我如魚肉,驕狂懈怠。如果他們獲勝而歸,就會乘機驅我北去;不勝,他們也會泄怒於我。為今之計,應當卷甲銜枚襲其後,乘他們隻顧前進,忽略後備之隙,戰而勝之,足以自保。即使我們打了敗仗,猶不失忠義,豈能坐以待斃。”部下忿然從命。於是,尹繼倫率部持短兵器尾隨遼軍之後。走了數十裏,進至徐河地區。遼軍此時正在吃飯。尹繼倫當機立斷,率部從遼兵背後殺去。遼軍頓時大亂,爭相逃遁,人馬自相踐踏,死傷無計,李繼隆也率部合擊,大敗遼軍。自此數年,遼軍不敢大舉南下。

1976年6月27日,幾名巴勒斯坦人劫持了一架法國航班機,迫使其降落在烏幹達恩德培機場。他們向以色列提出用機上的百餘名以色列人換取扣押在以色列的53名巴勒斯坦人。為了營救人質,以色列決定鋌而走險,組織突擊隊乘虛而入,搶回人質。以色列派出由166人組成的突擊機群,采用超低空飛行戰略,以躲過中途各國的雷達,騙過機場航空管理的工作人員,而能安全降落。這時,地麵潛伏的以色列間諜已經破壞了機場的對外聯絡係統,烏幹達總統也正在與以色列總參謀長討論人質問題。以色列間諜趁機冒充烏幹達總統,擊斃機場警衛。停在機場的突擊隊員立即衝出飛機,掃射劫機者,搗毀航空管理塔台的所有設備,並用反坦克導彈摧毀機場上10餘架烏幹達飛機,不到一個小時戰鬥便順利結束了。待烏幹達裝甲部隊趕來時,以色列的突擊機群早已帶著人質在千裏之外了。

三國時期,東吳的孫權也利用魏國守將王朗的疏忽,成功地襲取了固陵。

公元196年,孫策為解除江南的後顧之憂,集中力量與曹操爭雄,在固陵發起偷襲王郎的戰爭。太守王郎頑強抗擊,孫策從水上連續數次進攻都未能奏效。這時,孫策的叔父孫靜建議說:王郎憑借堅固工事進行防禦,不容易很快攻克。查瀆以南數十裏處有一條重要的道路,最好從那裏進攻,這就是所說的“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呀!我願率部隊充當先鋒,打垮他是毫無疑問的。孫策采納這一建議,首先製造假象,佯示部隊主力仍然集中在原處,然後利用夜暗從查瀆迂回到王郎的側後,突然發起進攻。王郎驚慌失措,兵敗逃竄,會稽一帶盡歸孫策所有。

《三國演義》第15回詳細地描寫了這次戰鬥。“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是孫武“權詐之兵”的精髓,是戰術選擇的總則。在進攻作戰發起階段,它可以在對手失去戒備的情況下,或者以對手料想不到的時間、地點、方式,實施突然打擊,在短時間裏取得軍事上的巨大效果,並使對方在心理慌亂中做出錯誤判斷,采取錯誤行動,招致連連失敗。在戰爭開始或進行中,它又是一種避實就虛的製勝謀略,尤其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可以指導人們攻擊對手意想不到的薄弱環節,從而以弱勝強,以少勝多。因此,自孫武提出“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原則之後,曆代兵家都把它視為珍寶,推崇備至。

六審敵虛實,而趨其危

【原文】

武侯問敵必可擊之道。

起對曰:“用兵必審敵虛實而趨其危。敵人遠來新至,行列未定,可擊。既食未設備,可擊。奔走,可擊。勤勞,可擊。未得地利,可擊,失時不從,可擊。旌旗亂動,可擊。涉長道,後行未息,可擊。涉水半渡,可擊。險道狹路,可擊。陳數移動,可擊。將離士卒,可擊。心怖,可擊。若凡此者,選銳衝之,分兵繼之,急擊勿疑。”

【注釋】

旌旗亂動:

表示部隊混亂。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