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料敵篇(5)(2 / 2)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希臘船王奧納西斯以驚人的先見之明意識到,世界經濟必然會有一個史詩般的發展時期,而經濟的大發展又必然會大大刺激能源,尤其是石油的發展,由此又必然會使石油的運費猛漲。根據上述判斷,奧納西斯立即投入巨額資金,建造油輪。戰前,奧納西斯擁有的油船總噸位隻有1萬噸,到1960年已發展到10萬噸;到1975年,他已擁有油輪45艘,其中有15艘是20萬噸級以上的超級油輪。油輪成為奧納西斯最大的收入財源。

70年代,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幾乎壟斷了全美電腦,世界上有40%以上的電腦都是由這家公司生產。在如此強大的競爭對手麵前,剛剛創業的蘋果電腦公司要想發展是十分困難的。然而,美國的一些投資商卻把巨額資金投入了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中。究其緣由,是因為這些投資商認為:不用多久,美國電腦業將發生一係列重大變革,家庭電腦和個人電腦的需求量將會驟然增加。而蘋果電腦公司的產品正好適合電腦業發展的這個趨勢。果然,隻幾年光景,一股個人電腦旋風將蘋果電腦公司推上了個人電腦業的頂峰。隨後,蘋果電腦公司的股票價格猛然攀升,那些掌握蘋果電腦公司大筆原始股票的投資商因此大賺一筆。

1998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幾乎重洗了亞洲家電市場的分布格局,但中國海爾集團不僅未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而且在危機中抓住機遇,使海爾品牌在東南亞地區迅速贏得了聲譽。

1999年2月25日,香港《遠東經濟評論》刊登了亨尼·森德的文章,題為《貿易風》,文章認為,“中國這個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唯一沒有出現貨幣貶值的亞洲生產國可能會發現自己實際上比危機前更具有競爭力。一個原因是,中國將越來越能依靠質量而不僅僅是低價來進行競爭。以中國的家用電器生產商海爾集團為例,該公司日益提高的產品質量令日本同行刮目相看。現在,海爾集團在東南亞各國首都樹起了巨大的廣告牌。日本貿易官員認識到這種變化,擔心這是日本長期獨霸東南亞市場的地位受到動搖的前奏。”

《貿易風》對海爾客觀的評述,成功地預見了海爾在東南亞的崛起,海爾已經依靠超前的戰略眼光和優質的產品質量與日本、韓國等雄居東南亞市場的“老牌勁旅”形成分庭抗禮之勢。

現在,海爾品牌,在東南亞地區享有較高聲譽,海爾品牌的冰箱、冷櫃、空調、洗衣機、小家電等產品以其個性化的設計、優越的性能、品牌的美譽越來越受到東南亞地區消費者的喜愛,同時為了滿足東南亞地區消費者對海爾產品的需求,也為提高海爾產品在當地的競爭力,實現本土化經營的戰略目標,在不到5年的時間裏,海爾在菲律賓、越南、孟加拉、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地建立了5個工廠,生產的冰箱、洗衣機等產品已覆蓋東南亞市場,目前東南亞市場銷售已占海爾集團海外出口的16%。

針對東南亞市場,海爾以不同產品、不同方式分別進入,使海爾品牌在短時間內聲譽有了較大的提升。

在家電強國日本市場,海爾以縫隙戰略,迅速打開市場,其中小雙門冰箱、“立式窗機”空調以其獨有的外觀和性能設計填補日本家電市場空白,占據較大市場份額,創造了一塊海爾獨享的市場;海爾洗衣機出口日本占據中國洗衣機出口日本市場的90%。在強手如林的日本市場,海爾產品能爭得一席地,充分證明了海爾依靠個性化的設計、過硬的產品質量,使企業具備了較強的競爭力。

在菲律賓,海爾冰箱、洗衣機、空調等多類家電全麵進入大馬尼拉地區、呂宋島等省份,市場份額不斷擴大;

在越南,海爾的無氟冰箱、全自動洗衣機,供不應求;

在孟加拉,海爾的冰箱、空調、洗衣機等產品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聲譽迅速上升,目前已與日本、韓國等諸品牌並駕齊驅。

在馬來西亞、在印尼,海爾的產品均享有較高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