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論將篇(5)(2 / 3)

對此,吳起提出了“輕銳嚐敵”的戰術原則。此謀是在兩軍對峙時,為了判斷敵方將領的本領從而決定是否求戰、是否可勝的謀略。具體實施過程是先讓地位低而勇敢者率輕捷善戰的小部隊進攻,以試探敵軍。其任務是敗北後退,目的在於誘使敵人前來追趕。觀察敵人追擊的行動,如果一坐一起之間,步驟井然有序,假裝追不上,見到敗北的小部隊丟棄的財貨兵器卻假裝看不見,這樣的敵方將領是明智的將領,我方就不可急於求戰。若敵軍之追擊吵吵鬧鬧,旌旗淩亂,士卒自行自止,兵器縱橫無序,狂追冒進,見到財物唯恐搶不到手。那麼,率領這支部隊的就是個愚蠢的將領。這樣的部隊,人數再多也可以戰勝。

若想了解敵方將領的情況,可以采取以己度敵的謀略。此謀是指戰爭指揮者在謀劃自己的行動方案時,必須預先打聽對方的情況,判斷對方的企圖,從己方的行動計劃中,推斷敵方可能會采行的應敵措施。《兵法百家釋言·累字釋文》解釋此一謀略時說,是“以己之心,推敵人之心;以己之能,推敵人之能;以己之智,推敵人之智”。

1944年末,蘇聯白俄羅斯的突擊部隊推進到距離柏林不遠的奧得河時,與後續部隊脫節,側翼暴露,軍隊疲憊,且坦克因補給供不上而大量脫隊。這時,蘇軍指揮官朱可夫聯想到戰爭初期的一段情景:當氣勢洶洶的德軍進攻到距離莫斯科隻有30公裏時,朱可夫從危機中看到了戰局轉化的曙光。他認為,敵人雖然兵臨莫斯科城下,但戰線拉長,脫離後繼,已成強弩之末,沒有什麼突擊力量了。朱可夫根據這個判斷,適時組織部隊從側翼反擊,一舉扭轉了戰局。現在的情況反轉過來了,蘇軍雖然危及柏林,但目前也已成強弩之末。希特勒的將軍們也一定會想到從側翼反擊的戰策。於是,朱可夫及時派出掩護側翼的部隊向北挺進。果然遇到了正在突進中的德國反擊部隊。由於朱可夫采行了“以己度敵”的思想謀略,才及時彌補了可能出現的失敗。

己方能想到的高計妙策,敵人都可能考慮到。以己度敵、周密布置,才能使自己緊握主控權,永立不敗之地。

此外還可以從敵軍將領的意圖中,反彼知己。這一謀略是指高明的軍事統帥從敵方的行動中,不僅能探知敵方的意圖,而且反過來還能了解自己軍隊存在的漏洞或可能會發生的錯誤,從而重議計策,避免漏洞,爭取戰爭的勝利。

魏文帝黃初四年(公元223年),曹丕委任滿寵為征東大將軍,帶領大批人馬,與孫權隔江對峙。這年冬季,滿寵得悉孫權親率大軍進攻合肥,立即上表請求調集充州(今山東充州)、豫州(今安徽亳縣)兩地兵力前來禦敵。這時,孫權發現魏軍早有準備,便收兵退回到建康(今江蘇南京),魏主曹丕也隨後下令滿寵遣返充、豫兩州的兵力。滿寵立即上書攔阻,說:“孫權現在既無內憂、又無外患,勞師動眾,日費千金,卻不戰而退,於理不合,其中必然有詐。臣看孫權是企圖騙我撤退防禦兵力,以便乘虛進攻。請聖上準予暫留充、豫二州的兵力,靜觀其變,以備不測。”曹丕立即批準了滿寵的建議。果然,10多天後,孫權率軍卷土重來。可是由於滿寵早有戒備,吳、魏兩軍經過一場激戰,吳軍受挫,孫權被迫撤退。

滿寵“反彼知己”,從孫吳軍隊的行動中判斷出其戰略意圖,並由此知道了魏軍可能出現的錯誤,而采取及早防堵漏洞、早作戒備的謀略,終於挫敗了孫吳軍隊的突然襲擊。

將帥指揮作戰,特別強調要知己知彼,孫子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作戰之中,清楚明了敵我情勢,雖經百戰,也不致陷入危殆之中;對敵我雙方情勢不了解,隻憑感情用兵,大多是要失敗的。諸葛亮初出茅廬而“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笑談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這首戰告捷的讚歎詩,說明了諸葛亮出山“兩把火”,都是以誘敵為前提的。當時諸葛亮初出茅廬,尚未展露才華,劉備又正處逆境,在博望坡以少數殘兵引敵,於新野設空城誘敵,輕而易舉就使對手上了鉤。關於博望坡和新野之戰,在史書中雖無記述,但諸葛亮善於知己知彼,特別是善於對敵將進行透徹了解確是事實。

吳起關於“相將”的謀略,對於商業經營也至為重要。許多經營者最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便是“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就知己與知他而言,知己較知他要容易些,而要做到知他,必須費些心力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