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論將篇(6)(2 / 3)

六有功進饗,無功勵之

【原文】

武侯問曰:“嚴刑明賞,足以勝乎?”

起對曰:“嚴明之事,臣不能悉。雖然,非所恃也。夫發號布令而人樂聞,興師動眾而人樂戰,交兵接刃而人樂死。此三者,人主之所恃也。”

武侯問曰:“致之奈何?”

對曰:“君舉有功而進饗之,無功而勵之。”

於是武侯設坐廟廷,為三行饗士大夫,上功坐前行,肴席兼重器上牢;次功坐中行,肴席器差減;無功坐後行,肴席無重器。饗畢而出,又頒賜有功者父母妻子於廟門外,亦以功為差。有死事之家,歲使使者勞賜其父母,著不忘於心。行之三年,秦人興師,臨於西河,魏士聞之,不待吏令,介胄而奮擊之者以萬數。

武侯召吳起而謂曰:“子前日之教行矣。”

起對曰:“臣聞人有短長,氣有盛衰。君試發無功者五萬人,臣請率以當之。脫其不勝,取笑於諸侯,失權於天下矣。今使一死賊伏於曠野,千人追之,莫不梟視狼顧,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是以一人投命,足懼千夫。今臣以五萬之眾,而為一死賊,率以討之,固難敵矣。”

於是武侯從之,兼車五百乘,騎三千匹,而破秦五十萬眾,此勵士之功也。

先戰一日,吳起令三軍曰:“諸吏士當從受敵車、騎與徒,若車不得車,騎不得騎,徒不得徒,雖破車,皆無功。”故戰之日,其令不煩而威震天下。

【注釋】

悉:知道,此指說明白的意思。

恃:依靠、憑借。

夫:發語詞,無義。

兵:武器。

饗:送飯,這裏是宴請的意思。

廟廷:祖廟的大庭。

三行:指座席分為三個等次。

士大夫:有爵位的將佐。

肴席兼重器:葷菜加寶器。肴,葷菜;兼,並,加。重器,國家的寶物,一般指鼎,古代的一種祭器,也是一種貴重的食具。

上牢:古時祭祀用的三牲,牛、羊、豬。

差減:按等級高低而相應減少。

頒賜:頒發賞賜。

死事:為國家戰死之事。

使使:前一個“使”為派遣意,後一個“使”為使者。

著:表明。

介胄:穿戴盔甲的意思,介,甲。胄,頭盔。

脫:倘若,或許。

梟視狼顧:梟,貓頭鷹。梟視,像梟尋找獵物那樣目光專注。狼顧,像狼那樣警惕,行走時常回頭看。

投命:舍命,拚命。

徒:步兵。

煩:多。

【譯文】

武侯問道:“刑罰和獎賞都很嚴明,是否就足以打勝仗了?”

吳起回答:“關於賞罰嚴明的問題,臣不能盡道其詳。但是,我認為不能完全依靠刑賞嚴明就可以打勝仗。隻有發號施令,人人都樂意聽從;興師動眾,人人都樂意出戰;與敵交戰,人人都樂意效死,這三項才是君主能夠打勝仗的依靠。”

武侯又問:“如何才能做到樂聞、樂戰、樂死這三點呢?”

吳起回答說:“君王可以選拔有功的將士設宴慰勞,讓未曾建功的人也來參加,並給予鼓勵。”

於是武侯在宗廟的大殿上設置了席位,分前、中、後三排宴請士大夫。建立上等功績的人員坐前排,宴席加上貴重的禮器;次等功績的人員坐中排,席上的食品和禮器依次減等;未曾立過功績的人員坐後排,席上無禮器。宴會結束以後從宗廟出來,又在廟門之外賞賜有功人員的父母妻室,也以功績大小分別等級。凡是為國捐軀的將士家庭,朝廷每年派遣使者去慰問、賞賜他們的父母,表明朝廷永遠不忘烈士的功勳。此法實行了3年,碰上秦國興兵來犯,兵臨西河國境,魏國的將士知道了這個消息,不等朝廷發出號令,數萬人便紛紛自戴盔甲投軍上陣,奮勇殺敵。

武侯於是召見吳起,對他說道:“你以前所說的‘勵士之道’,今日見到成效了。”

吳起回答:“臣聽說一個人的才能各有所短,也各有所長;士氣有時旺盛,有時衰微。君王不妨試著派出毫無功績的5萬人,請允許我率領他們去抵禦秦國軍隊。倘若戰而不勝,那就會被諸侯所取笑,並且對時局失去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就好比假使有一個犯了死罪的賊寇,潛伏在荒野之中,派1000人去追捕,但這1000人都瞻前怕後,原因何在呢?這是因為大家都怕這個賊寇突然出其不意地傷害自己。所以一個人舍命拚死,足以威懾千人。現在我把5萬大軍集合成像那個犯了死罪的賊寇一樣,率領他們去討伐敵軍,威力自然難以抵抗了。”

於是武侯聽從了吳起的建議,另撥戰車500百輛,騎兵3000人,一戰而擊敗了秦國50萬大軍,這都是勵士之道的功效啊!

作戰開始的前一天,吳起對三軍發布命令說:“各級士吏要聽從號令,與敵人的車兵、騎兵、步兵作戰,如果我方的車兵不能俘獲敵人的車兵,騎兵不能俘獲敵人的騎兵,步兵不能俘獲敵人的步兵,全軍雖然最終打了勝仗,也無功績可言。”所以開戰那一天,下達的命令雖極簡略,卻威震於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