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綜述
本篇討論軍隊麵臨的各種情況。特別是說明當軍隊處於不利的情況時,應該采取的作戰原則及其方法。其基本精神是要善於靈活應變。
天地間沒有靜止不變的事物,一切都處在運動發展中。沒有兩樣東西是完全相同的,所以人們做任何事都可能遇到兩種以上的具體狀況。要應付這些具體狀況,如果沒有靈活應變的能力,麵對複雜的實際問題必定束手無策,更談不上主動積極地去轉化,將不利者轉為有利,變壞事為好事。
打仗從根本上說,就是麵對不利、麵對壞事。敵人本身對自己來說就是一種不利和壞事。所謂打勝仗,就是變不利為有利,變壞事為好事的鬥爭。
企業經營計劃是對企業未來的生產經營活動的安排,而企業經營計劃在實施過程中,麵對著不斷變化的客觀環境,因此,計劃不能太呆滯和死板,需要有一定的靈活性與應變性,才能應對環境的不確定性。
一三軍服威,士卒用命
【原文】
武侯問曰:“車堅馬良,將勇兵強,卒遇敵人,亂而失行,則如之何?”
吳起對曰:“凡戰之法,晝以旌旗幡麾為節,夜以金鼓笳笛為節。麾左而左,麾右而右。鼓之則進,金之則止。一吹而行,再吹而聚,不從令者誅。三軍服威,士卒用命,則戰無強敵,攻無堅陳矣。”
【注釋】
卒:同猝,突然,出乎意料。
旌旗幡麾:都是古代指揮軍隊用的旗幟。幡,直幅下垂的旗子。麾,同揮,乃為指揮的意思。
金鼓笳笛:笳,古代指揮軍隊用的一種吹奏樂器。古代用笳、笛吹奏出的聲音以及金、鼓等擊打出的聲音來指揮軍隊。
節:節製,文中指“號令”。
誅:誅殺。
陳:同陣。
【譯文】
武侯問道:“戰車堅牢,馬匹精良,將領勇猛,士卒強悍,突然遭遇敵軍,隊伍頓時混亂,應該怎麼辦?”
吳起回答:“一般指揮軍隊作戰的方法是,白天用旌旗幡幟,夜裏用金鼓笳笛。旗幟指揮向左則左,指揮向右則右,擂鼓即前進,鳴金就停止。第一次吹響笛笳就前進,第二次吹響笛笳就集合。如有不服從命令的,就依法斬首。這樣,三軍就會聽從指揮,畏服威嚴,士卒不敢違法,打起仗來就沒有不能戰勝的強敵,也沒有不能攻破的堅陣。”
【心得】
在這一篇中,吳起主要闡述對付敵軍的各種應變之術。
要如何應付與敵軍突然遭遇,自己的軍隊產生混亂局麵的情況呢?吳起指出,隻有平時加強訓練,號令森嚴,遇到緊急情況才能臨危不亂。
1885年3月,清軍與法軍在鎮南關發生激烈衝突,駐守在鎮南關一側數10裏外的另一路清軍將領聽到槍炮聲後,派遣偏將張春發率精兵數百人巡哨偵察敵情。正當張春發率軍行至一片大森林時,忽然聽到前方人馬喧騰,號角聲連連,從號角之聲與前方人馬的位置判斷,這必是法軍將至。當時張春發等人十分緊張,急忙率軍躲入路邊的森林中藏匿,準備待法軍經過之後再回營報告,以便全軍統一行動。
不一會兒,大約有2000餘名法軍押解著大批武器彈藥穿越樹林,準備去鎮南關增援被馮子材圍困的法軍。當法軍行近森林時,因恐怕林中有清軍埋伏,所以不敢貿然通過,因此行至半路便停止了前進。
張春發等清軍在森林中躲藏了很久,聽不到外邊有任何動靜,以為法軍已經全部通過,急忙率眾急馳而出,本想速回軍營報告,不料卻與法軍正麵遭遇,清軍既驚且懼,欲進不能,欲退不可。張春發見狀便對清軍說:“現在敵眾我寡,形勢危如累卵,戰亦死,不戰亦死,如果我等皆拚命死戰,或可不死。法軍本欲前進卻又忽然停止,正說明他們有些膽怯狐疑,我等不如乘其尚未明白究竟是怎麼回事之際突然進攻,殺他個措手不及。”說罷領軍向法軍突擊,與法軍展開近戰肉搏。
法軍此次增援鎮南關之行,本來氣焰囂張,及其行至森林時,因頓生疑慮,氣焰已略有衰減,繼又突遇張春發率軍猝然而至,慌亂中不知清軍多寡,同樣也是驚懼異常,以為在此遇到清軍的埋伏,一時陣腳大亂。數百名清軍為求生存而奮勇衝殺,東奔西馳,短兵相接,法軍槍炮難以施展,死傷慘重,紛紛丟棄槍隻彈藥而逃。張春發等會合其他清軍乘勝進軍鎮南關,會合馮子材之清軍圍殲法軍。鎮南關前線的法軍得知增援部隊已經潰逃而回,槍炮彈藥盡為清軍所得,頓時軍心大亂,遂亦敗逃鎮南關。
兩軍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突然遭遇而戰,這是戰爭中常見的戰鬥形式,在這種情況下,軍事指揮需臨危不亂,迅速地判斷形勢,才能製定出最佳的戰略方案。張春發等猝遇法軍,初看似是陷入孤危絕地,戰與不戰皆將敗亡,但他頭腦冷靜,大智大勇,判斷法軍在勢單力薄的不利情況下,會路遇森林而生疑,再因疑而生懼,突遇清軍後更產生恐懼,針對此心理弱點,清軍展開勇猛攻擊,以加劇敵人的畏懼,使敵軍終因慌亂致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