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應變篇(1)(3 / 3)

【心得】

在此段論述中,吳起指出在敵眾我寡時應充分利用地形,在險要之處阻擊敵軍,或者在深草叢林中設置伏兵,或在穀口隘路截擊敵人,必定能取得勝利。這一謀略,是古代作戰以少勝多的一項重要原則。一般而言,大軍隊在山嶽叢林、深溝險穀之中難以施展實力,而小軍隊卻可以從容應戰。戰爭史中記載,以少量兵力對眾多敵人作戰,強攻硬拚是難以克敵製勝的,最好的辦法是選擇隱蔽、險要的地形,或設埋伏或截擊,既可以保護自己,又易於達成突然殲敵的目的。

據《北史·周太祖本紀》記載,西魏大統三年,東魏天平四年(公元537年),宇文泰擊敗東魏高歡進攻的渭曲之戰,就是應用“用少務隘”軍事原則的戰例之一。從當時兵力看,高歡擁兵20萬,而宇文泰不足萬人,形勢不利於宇文泰軍。但宇文泰麵對強敵並不畏懼,當時諸將認為寡不敵眾,請求待高歡西進時再出擊。宇文泰卻認為,如果高歡進至長安,人心必然大亂,所以應該乘其遠道而來,立即迎擊。於是,命將士隻帶3日糧,渡渭水,前往沙苑(今山西高陵縣),在距高歡軍僅60裏的地方設陣。宇文泰並采納部下李弼的建議,預先在渭曲“背水東西為陣”,命令將士隱蔽在蘆葦叢中,以鼓聲為號令發起攻擊。

傍晚時,高歡軍到,見宇文泰親自率軍前來,列陣準備決戰,且西魏軍兵少,爭相進擊,行列大亂。雙方正待交兵,宇文泰鳴鼓而攻,士卒奮戰向前,西魏將領於謹率眾出擊,李弼率鐵騎橫擊,將高歡軍腰斬為兩截,斬殺無數。高歡鳴金收兵,眾心離散,無法再戰,連夜渡河東撤。高歡此役損失戰士8萬,且皆為精銳。宇文泰在渭曲會戰中,以“寡軍務隘”之策獲大勝。

對於戰爭來說,地形上的有利條件並不是致勝的唯一要素。曆史上有很多據守險要地勢卻兵敗亡國的例子。其實,一個國家的存亡,統治者也占居重要因素。換言之,地形之於戰爭的勝負雖具有影響,但如果沒有賢明的君主和機智的將帥,亦無法取得戰爭的勝利,因為地形本身並沒有險要與不險要的區分。

“長城”本是中原各國為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襲和掠奪所修築,而蜿蜒聳立在平坦的北方原野上的這一道高牆,也確實是阻擋騎兵進攻的最好防禦手段。隻是過著農耕生活的中原人民,並沒有受到長城太多的庇護,不管是秦始皇、漢武帝,抑或是唐高宗、宋太祖,都依舊時時麵對北方剽悍的遊牧民族的威脅。席卷歐亞大地的成吉思汗,踏遍了長城、長江、珠江,從北到南,縱橫千裏;而20世紀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短短數年間,國土麵積僅相當於我國一個中等大小省份的日本,也從東北的大、小興安嶺一路打到雲貴高原,半壁江山,幾乎淪落敵手。我們不禁要問:如此廣袤的國土,難道沒有一處有險可守的地形可以抗敵嗎?這其中更深層的原因,恐怕是在統治者自身。

地形是一種客觀存在的事實,能否善用它,完全依賴於人本身的智慧。如同在任何情況下,不能過分強調外界因素,而應先充分發掘和靈活運用人的知識技能。戰爭如此,商業競爭如此,一切行業莫不如此。

所謂“天時、地利、人和”,“人和”這一項,也是成功的秘訣。日本為什麼能在戰後短短半個世紀內超越英美,成為世界經濟“前三強”?日本企業都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家族化。企業家設法讓所有職員視企業為“家”,因此集體的凝聚力及向心力極強,職員都樂意為企業終身奉獻,關心、愛護企業就如同嗬護自己的“家”一樣。企業有這樣的職員,能不興旺發達嗎?而國家擁有大量這樣的企業,能不繁榮發展嗎?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信息化的程度不斷增加,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作為企業的管理者,更應該清楚地認識企業如何生存與發展的目標。商場如戰場,經營策略與戰爭策略有許多通融之處、借鑒之處。如果能夠將天時、地利、人和作為企業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企業發展的戰略高度相統一,把握天時、選擇地利、依靠人和,企業將處於不敗之地,所以在企業管理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把握天時,抓住發展機遇,製定企業中遠期發展戰略目標。“天時”在企業的具體運作中主要是指企業所麵臨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外部環境是指社會的發展狀況(包括經濟、社會安定、民族文化等因素)、所屬行業的發展情況、國家政策標準、競爭對手、社會的需求等;內部環境是指企業內部的有機組成,包括企業所在地、辦公環境與自身企業文化等等。所以企業生存發展的天時,是企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前提,當然這種“天時”是有發展階段性的,它必須符合社會的需求,並且滿足社會進步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