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天時,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要抓住機會,“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避實擊虛。市場變幻莫測,許多商機蘊含其中,關鍵是誰有遠見、有預見,善於發現、果斷決策,搶占先機,快速出擊,便可得利。企業在服務宗旨上,要念“麵向經”:即麵向農村、麵向城市、麵向廠礦、麵向社會、麵向世界;在服務態度上,要念“一字經”:即顧客第一、品牌第一、質量第一、服務第一、熱情第一;在市場布局上,要念“市場經”:即逐步建立超級市場、連鎖市場、專賣市場、方便市場、綜合市場、國際市場;在業務管理上,要念“有字經”:即管理有製度,進貨有計劃,銷貨有統計,存貨有比例,積壓有處理。在市場信息上,要念“化字經”:市場信息要多極化、合作化、準確化、縱深化、網絡化、高檔化、決策化、效益化;在企業經營決策思維上,要念“觀念經”:即大小觀念(大小兼顧,相互激發),長短觀念(揚其所長,避其所短),新舊觀念(敢於創新,不要守舊),冷熱觀念(變冷為熱,步步主動),勝敗觀念(勝不驕,敗不餒),難易觀念(變難為易,尋找契機),快慢觀念(把握時機,快速推銷),智愚觀念(大智若愚,沉著穩重),得失觀念(有得有失,少失多得),利弊觀念(利弊相存,趨利防弊),信譽觀念(誠實守信,不搞欺詐),名牌觀念(打造名牌,樹立形象)。諸如此類,都是製造人為天時掌握市場主動權,搶占商業先機,擴展企業的種種因素,忽視不得。我們念這些經,不是掛在口頭上,而是要記在心裏,落實在行動上。
第二、選擇地利。地利,古人把“地”看成是“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菀”(《管子·水地》),“利”字後人多從“鋒利”、“利益”等意義上使用它。“地利”完全是從農業生產中得出的概念。“利”雖用“以刀割禾”會意,但“禾”隻是作代表,“利”可泛指土地之所出。與“地利”密切相關的還有“地宜”或“土宜”的概念。“地利”是指企業的各種明確、有效的定位(產品及產品的運作定位)。它包括企業的客戶定位(目標市場是什麼)、區域定位(銷售區域的劃分、產品應用領域的劃分等)、產品定位(包括產品的質量、服務水平、技術開發、品牌等)、企業戰略定位、企業的運作模式等。企業擁有“地利”,就會擁有進一步向前發展的基礎。這種“地利”因素在企業的具體運作中,體現最為明顯。這也是時時困擾企業進一步發展的最基本原因。許許多多的企業家經常為爭取到企業運作的最適合“地利”而絞盡腦汁。
第三、依靠人和。“人和”是指企業內在和外在動力的集中體現。在企業內部具體運作中,“人和”可以說是“團隊精神”、“企業文化”等;在外部,可以說是“公關”,營造協調、互助的外部環境。“人和”理念在現代的企業運作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很多企業采取股權製、合理的薪酬體係、良好的員工成長平台等措施促使“人和”的形成。各個企業可以根據自身“人和”的發展需要,來采取不同的措施。
人和的主體是“人”,中心思想則為“和”。這裏的“和”取意“中和”、“平和”、“和諧”之意。人,是做人,為人處事。人為萬物之本,亦為萬世之主。做人,是一種態度,也是一門學問,學會如何做人,則人生無憂也,我欲做人,應先學會立足於“天地”之“中”。人,生長於天地之間,下立足於“地”,上敬奉於“天”。在“天地”之間休養生息本意應該是取其“中”。“天地人和”——將人處於“和諧”與“平和”的世界之中,處於天地之中。它所闡述的是一種思想,更應該是一種境界,“天地人和”,傳承於古而宣揚於今,順應社會發展,共建“和諧”與“和平”,更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意境,如果真如此,則事業昌盛,人生吉祥也!
在企業管理中,應該充分借鑒天時、地利、人和的精髓。
“天時、地利”是企業創業時期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成功的創業者,都是擅長把握機遇和利用環境的具有強烈進取心的冒險家、實幹家。以“三國演義”初期的形勢為例,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較早地得到“天時地利”的各路諸侯不僅有曹操、還有袁紹、袁術、劉表等等,但是除了曹操之外,其他人都不具備強烈的進取心和冒險精神,隻能相繼滅亡。
“人和”是企業成長後期取得成功的必要因素,沒有“人和”就無法實現持續發展。在市場競爭的環境下,“天時、地利”往往不能被一家企業所獨享,“人和”則成為保持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同時,就“天時、地利、人和”的相互關係而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同樣適用於企業的具體運作。一個企業擁有“天時”即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如果沒有“地利”去具體執行,那麼所謂的“天時”,隻不過是紙上談兵!如果擁有“地利”,假如沒有“人和”作為企業向前發展動力的話,那麼企業往往會支離破碎,最終退出商業舞台。
三五軍交至,必有其力
【原文】
武侯問曰:“有師甚眾,既武且勇,背大險阻,右山左水,深溝高壘,守以強弩,退如山移,進如風雨,糧食又多,難與長守,則如之何?”
起對曰:“大哉問乎!此非車騎之力,聖人之謀也,能備千乘萬騎,兼之徒步,分為五軍,各軍一衢。夫五軍五衢,敵人必惑,莫知所加。敵人若堅守以固其兵,急行間諜以觀其慮。彼聽吾說,解之而去,不聽吾說,斬使焚書,分為五戰。戰勝勿追,不勝疾歸。如是佯北,安行疾鬥,一結其前,一絕其後,兩軍銜枚,或左或右,而襲其處。五軍交至,必有其力,此擊強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