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阻:倚仗。
聖人:指深謀遠慮的人。
兼之徒步:兼之,加之,並同。徒步,步兵。兼之徒步,同時加用步兵。
衢:道路。這裏指方向。
間諜:潛入敵處刺探情況,伺機回報的人,這裏指古代各國派出的使者,兼負間諜任務。
結:牽製的意思。
銜枚:古代軍隊夜襲敵人時,令士兵將枚銜在口中,以保持靜肅。枚,形如筷子,兩端有帶,可係在頸上。
【譯文】
武侯又問:“假使敵軍的人馬眾多、訓練有素而且十分勇敢,背後依附著險要的高地,右麵有山,左麵臨水,深溝高壘,又以勁弩固守其陣地,後退時像山一樣移動,前進時像風雨一樣急速,糧食又充足,難以和它長期對抗,該怎麼辦呢?”
吳起回答:“這是一個重大的問題啊!不是僅靠車騎的武力就能夠解決,而是需要高明的智慧來謀取。如果能裝備戰車千輛、騎兵萬人,加上一定數量的步兵,分為5支軍隊。而5支軍隊各成一路,形成5路縱隊,向5個方向前進,敵人必然因此產生疑惑,不知我方意圖。敵人如果堅守陣地以穩定其軍心,便立刻派出軍使去觀察其動向。如果敵人聽我勸說撤兵離去,我也撤兵而去;如果敵人不聽勸說,反而殺我軍使,燒我軍書,我軍則分5路進攻。打勝了不要窮追,打不勝就急速撤回。如果要假裝敗退引誘敵人,則以一軍穩妥地行動,與之激戰,一軍從正麵牽製敵人,一軍斷其後路,另外兩軍銜枚而進,悄悄地從左右兩側,襲擊敵人據守的地方。這樣5軍合擊,必然形成有力的形勢,這就是攻擊強敵的辦法。”
【心得】
在這段論述中,吳起就如何對付訓練有素、勇猛善戰且人馬眾多,又依附天險的敵軍提出了相應的戰略對策。
吳起認為在這種局勢下,隻能依靠智取,要以超人的謀略戰勝敵人,而不能硬碰硬。針對此,吳起指出,首先應配備相應的兵力,同時利用地形,要兵分幾路,各路出擊,以分散敵軍兵力;要迷惑敵軍,派人與敵軍談判,以爭取和平解決;不成,則采取引蛇出洞,或者偷襲之策略。總之,務必智取,使敵眾我寡、敵強我弱成為局部的我眾敵寡、我強敵弱,形成局部上的優勢,以期克敵製勝。
吳起的這一個謀略思想是極有見地的。
諸葛亮火燒博望坡就是一個利用地形、以少勝多的成功戰例。劉備駐兵新野,請諸葛亮為軍師,待之以老師之禮,常對關羽、張飛二人說:“我有了孔明,猶如魚之得水。”關羽、張飛見劉備信任並重用一個青年書生,心裏非常不高興。忽然,聽說曹操派遣夏侯惇領兵10萬,殺奔新野而來。張飛怨氣未消,對關羽說:“劉備大哥既信賴孔明,這次就派孔明去迎敵好了。”其實心裏是想看諸葛亮的笑話。
諸葛亮自從受聘為軍師以來,這是第一次與敵人對陣。他知道自己未曾展露所學,關、張等人對自己不服,雖然已有破敵良策,但恐諸將不聽號令,便對劉備說:“主公如果想讓我調兵遣將,就請賜我尚方寶劍一用,以防關、張等人不聽指揮。”劉備便將寶劍給了孔明。
諸葛亮有了尚方寶劍在手,不怕諸將不服,便召集眾將前來聽令。諸將雖然未服孔明,但對曹兵來攻卻不敢大意,於是急忙趕來,看孔明如何安排。孔明見眾將到齊,便開始分撥調遣。他說:“博望城左邊有山,名叫豫山;右邊有林,名叫安林,可以埋伏兵馬。關羽領兵1000埋伏於豫山,敵人到時,不可與戰,放過來便是。敵人的糧草輜重必在後麵,隻要看到南邊起了火,就出兵進攻,燒了他們的糧草。張飛領兵1000去安林背後的山穀中埋伏,看到火起,便去博望城中放火燒敵人屯糧之所。關平、劉封帶領500人,預備引火之物,到博望坡後兩邊等候,等到敵人兵到,便可放火。趙雲領兵為先鋒前去迎敵,不許贏,隻許輸。主公您領兵1000為趙雲後援。大家便依計而行,不許違令。
關羽見孔明安排已畢,諸將皆有差遣,隻孔明自己未分派任務,便問道:“我們都出去迎敵,不知軍師做些什麼?”孔明說:“我一介書生,不能上陣,隻好坐守新野縣城了。”張飛一聽,大笑說:“我們都去廝殺,你卻坐在家裏自在,天下有這等好事。”孔明寶劍在手,說:“尚方寶劍在此,違令者斬。”張飛隻好冷笑而去。關羽心想,等他的計策失敗時再來質問他不遲。諸將皆不明白孔明的安排到底如何,心中疑惑不定,但又不能違令,隻好依計各自領兵安排去了。
孔明又對劉備說:“主公今天就可領兵去博望坡下駐紮。明日黃昏,敵軍必到。那時你便棄營而逃,見到火起再回頭掩殺。”又命孫乾、簡雍準備慶功喜筵,準備記功簿,專等諸人得勝回師。這下連劉備也疑惑起來,仗還未打便準備慶功,難道諸葛亮真能以幾千人打敗曹操的10萬大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