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經營要在先為不可勝的基礎上,學會運動中進行戰略轉移,尋找“待敵之可勝”之機。當企業資源處於劣勢,市場競爭的白熱化使行業利潤下降,市場前景不佳時,采用防禦型戰略;當企業資源處於劣勢,但市場環境機會好時,采用鞏固發展型戰略;當企業有較強的資源優勢,市場環境機會好時,采用進攻擴張型戰略;當企業有較強的資源優勢,市場競爭白熱化使行業利潤下降,市場前景不佳時,采用競爭轉移型戰略。
我們不妨回味一下朱元璋的九字方針:“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朱元璋在“地狹糧少”,“孤軍獨守”南京時,沒有被暫時的勝利所迷惑。而是選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采取鞏固發展戰略,先立於不敗之地。相反,目前急於稱王的企業太多,略有成功,便急於稱王稱霸,結果成功來得快,失敗來得更快。企業經營是否也應學習一點朱元璋的謀略呢?
四我眾彼寡,分而乘之
【原文】
武侯問曰:“敵近而薄我,欲去無路,我眾甚懼,為之奈何?”
起對曰:“為此之術,若我眾彼寡,分而乘之,彼眾我寡,以方從之。從之無息,雖眾可服。”
【注釋】
薄:靠近、迫近。
分而乘之:即分兵包圍的意思。
以方從之:即集中兵力襲擊它的意思。方,並也,此處引申為集合、靠攏。
無息:不止。
【譯文】
武侯問道:“當敵人逐漸向我逼近,我軍想擺脫它而沒有去路,士卒都很恐慌,這怎麼辦呢?”
吳起回答:“應付此種情況的方法,如果是我眾敵寡,可以分兵包圍它;如果是敵眾我寡,可以集中兵力襲擊它,不斷地襲擊它,如此一來,敵人雖多也可以製服。”
【心得】
在這段論述中,吳起表述了應付敵軍日漸向我逼近,而我軍又無可退避,軍心不穩時的謀略思想。吳起指出,麵對這一種局勢,應分不同的情況施以不同的戰術。如敵眾我寡,則應集中優勢兵力襲擊敵軍;如我眾敵寡,則應分兵包圍敵軍。
集中精銳兵力打擊敵軍的戰例,可見於織田信長奇襲今川氏一役。
日本戰國時代,群雄為爭奪權勢利益,展開了一場又一場驚心動魄的外交文戰和武力搏鬥。當時,勢力最強大的有遠江的今川氏、尾張的織田氏、美濃的齋藤氏、三河的即德川氏、近江的淺井氏、六角氏等。其中,今川氏勢力最強。今川義元以雄厚的實力為後盾,先是迫使三河的鬆平氏(德川)屈從,把三河國變成自己的保護國;1544年又與甲斐國的武田信玄、伊豆和相模的北條氏康結成“三國同盟”,解除了後顧之憂,然後便把矛頭對準尾張的織田氏。
織田氏此時剛剛結束內亂,他以鐵腕鎮壓的手段平定了同族內部趁其父信秀去世而掀起的叛亂。今川義元認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便於1560年5月1日興兵2.5萬(號稱4萬)大舉進攻尾張,18日占領尾張國的遝掛城(今愛知縣刈穀市附近),並以此作大本營,派兵出擊織田信長軍據守的丸根、驚津等城(均在今名古屋市東南),其最後目標是信長所在的清州城(今名古屋市北部)。
5月18日晚,今川軍大舉進攻的消息傳到清州城。當時,雙方力量對比懸殊,織田軍全部兵力不過3000~4000人,而丸根、驚津的守軍不足500,形勢極為緊張。麵對今川氏來犯,有些家臣主張屈服,有些建議死守,雙方爭論不休,莫衷一是。而織田信長卻敏銳地注意到今川軍布設的陣容右翼有薄弱環節,認為由此發動奇襲可能仍有獲勝的機會,從而擺脫眼前的危機。
織田信長決心拚死一戰。19日淩晨,他讓全軍站著吃了一頓加了海帶和栗子的早飯,然後吹響海螺,披上甲冑,便向南出發了。在進軍途中,織田信長又得到情報說,今川軍已攻占丸根、驚津兩城,義元本人正率領大軍宿營桶狹間,因為連連獲勝,全軍上下飲酒歌舞、一片歡騰,放鬆了警戒,沒有備戰。
桶狹間,恰如其名所示,是一塊狹窄細長的窪地,“桶狹之上山磊磊,桶狹之下海洶洶”,地勢極為險要。今川軍在那裏宿營,縱向延伸,首尾難以照應,極易被分割包圍。
織田信長覺察到這是一個以少數兵力發動奇襲的好機會,便立即率領2000精騎,以急行速度於午後2時登上桶狹間背後的太子嶺。這時恰好暴雨驟至,風雨聲掩護了信長軍的行動。暴雨初歇,2000餘名信長軍從太子嶺上如猛虎般直撲正在飲酒歌舞的今川軍,喊殺聲與風雨聲響成一片。被突然襲擊弄得暈頭轉向的今川軍倉促應戰,今川義元開始還以為是自己的部將叛變,後來發現是織田信長親自率兵衝殺至陣前時,不禁驚慌失措。混亂之中,今川義元被信長的家臣毛利新助擒獲,砍下了首級。統帥被殺,軍無指揮,士卒們四向逃竄,織田信長軍大獲全勝。從此,今川氏一蹶不振。
桶狹間突襲戰的勝利,初次證明了織田信長作為名將的出色判斷力,也使他由此登上日本的政治舞台,邁開征服天下的第一步。不久,他便進入了天皇和幕府所在地——京都,掌握了幕府的實權。
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還可以采取處處設埋伏以消耗敵人力量的軍事策略。1450年,土耳其蘇丹穆拉德二世集結土耳其的全部兵力10萬人進攻阿爾巴尼亞,決定給阿爾巴尼亞最後一擊。穆拉德帶著自己的兒子禦駕親征,誌在必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