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軍直攻阿爾巴尼亞首都克魯雅,阿爾巴尼亞領袖斯坎德培立即宣布總動員,國內所有適合服役的男子都響應了號召,才幾天就召集了1.8萬名誌願軍。斯坎德培針對敵我形勢,周密地製定作戰方略、調配軍力。他將阿軍分為三部分:一部分約3500人的部隊留在克魯雅要塞抗擊來犯土軍;另一部分8000人的軍隊由自己親自率領,分布在克魯雅北部的都美尼斯蒂山中,從這裏部隊能夠攻擊土耳其軍隊的營地;斯坎德培又將第三部分阿軍編成數支規模較小的部隊,這些支隊的特點是行動迅速。斯坎德培把這些支隊布置在斯庫姆畢河流域,讓他們埋伏起來,準備打擊途經此地進攻克魯雅的土耳其軍,以消耗他們的實力,使其蒙受損失。同時,支隊還將阻撓為入侵阿爾巴尼亞的土軍提供糧草給養的商隊,使土軍後勤無繼。斯坎德培調配布置完畢,就以逸待勞地“迎接”入侵的土軍。
土耳其大軍在穆拉德蘇丹的統帥下,取道馬其頓,浩浩蕩蕩殺奔而來。他們剛剛進入阿爾巴尼亞,就陷入了阿軍支隊的埋伏。土軍不得不忍受突如其來的襲擊,有時土軍將阿軍襲擊部隊追趕到阿爾巴尼亞的邊遠地區,但旋即又陷入了阿軍設置的另一個陷阱裏。一路上,土耳其部隊付出了重大代價。1450年5月14日,土軍終於抵達阿爾巴尼亞首都克魯雅,穆拉德蘇丹指揮土軍從四麵包圍了克魯雅要塞。
留守克魯雅城的阿軍頑強抵抗。土耳其蘇丹下令猛轟要塞。轟擊之後,他要求阿軍投降,遭到阿軍斷然拒絕。蘇丹惱羞成怒,命令發起總攻。阿爾巴尼亞軍全力保衛要塞,使土軍難進半步。就在此時,斯坎德培率領隱藏在都美尼斯蒂山中的阿軍不斷出擊,時而從東,時而從西地殲擊土耳其圍城部隊,使土軍顧此失彼,手足無措。斯坎德培將攻城土軍引誘到事先設伏的有利地形,予以痛殲。同時,阿軍支隊開始圍堵襲擊為土軍運輸糧草的商隊,使土軍長期不得給養。
土耳其軍隊沒有糧草供應,又攻城久戰不下,十分焦躁。他們恨不得立刻殲滅不斷在城外襲擊他們的斯坎德培,肅清騷擾的阿軍,然後全力投入攻城。於是土耳其軍暫停攻城,調遣兵力進攻斯坎德培親率的部隊。斯坎德培看透土軍心理,決定牽著敵人的鼻子走。土軍想打的時候,找不到阿軍,不想打的時候阿軍又突然開戰。土軍行動處處被牽製、時時挨打,力量一點一點被消耗掉。不久,本來是進攻的土軍就不得不開始轉入防禦狀態。
隨著冬季的到來,在曆經4個月徒勞的圍城之後。蘇丹終於意識到攻城的無望。他下令收兵,於同年12月26日撤離克魯雅要塞。阿軍此時卻從四麵八方一起出動,猶如天羅地網一般。土耳其軍隊無心戀戰,全線潰逃。當穆拉德蘇丹帶領殘兵敗將逃回阿得裏亞那堡的時候,戰場上土耳其兵疊屍2萬具。阿爾巴尼亞的抵抗獲得了全麵的勝利。
當麵臨敵人重兵包圍的危險時,不應聚集全部兵力於一點進行抵抗,而應將兵力分成幾路,各占有利位置,前後左右彼此呼應。或東或西,忽南忽北,一點一點地消耗敵人的力量,使敵人每進一步都有傷亡。這樣敵人就會慢慢氣竭,而我軍則可一鼓作氣,挫敗已屬強弩之末的敵軍。
五審察其政,亂則擊之
【原文】
武侯問曰:“若遇敵於谿穀之間,傍多險阻,彼眾我寡,為之奈何?”
起對曰:“遇諸丘陵、林穀、深山、大澤,疾行亟去,勿得從容。若高山深穀,卒然相遇,必先鼓噪而乘之,進弓與弩,且射且虜,審察其政,亂則擊之勿疑。”
【注釋】
谿穀:兩山之間有小水道的穀地。
大澤:大的沼澤地。
亟:急、迅速。
從容:延緩、緩慢。
卒然:突然。
鼓噪:擂鼓和呐喊,古代軍隊出戰時所造的聲勢。
且射且虜:即一麵殺射,一麵擄掠:《通典》作“且備且慮”,即一麵戒備,一麵考慮計謀的意思。
審察其政:即觀察敵人陣勢的部署。
【譯文】
武侯又問:“如果在谿穀之間與敵軍相遇,旁邊都是險阻的地形,敵眾我寡,這怎麼辦呢?”
吳起回答說:“遇到丘陵、森林、穀地、深山、大澤等地形,要迅速通過,不得遲緩。如果在高山深穀地帶與敵突然相遇,一定要先擊鼓呐喊並乘勢攻擊敵人,再使用弓箭向前挺進,一麵殺射,一麵擄掠,同時仔細觀察敵人的陣勢,一旦發現敵軍混亂,就要毫不遲疑地發動攻擊。”
【心得】
吳起在這段論述中指出,在山林大河等不利地勢作戰時要爭取主動,其一是要迅速通過這些地區;其二是要製造聲勢,從氣勢上壓倒敵軍,且要認真仔細地觀察敵軍陣勢,伺機猛攻,以克敵製勝。
吳起這種爭取主動、把握機遇、以克敵製勝的謀略思想是極有見地的。遇敵作戰就是要靈活主動,善於捕捉戰機。
《左傳·昭公二十一年》雲:“《軍誌》有之:先人有奪人之心,後人有待其衰。”又《周書·崔猷傳》雲:“夫兵者,務在先聲後突,故能百戰百勝,以弱為強也”。“先聲奪人”表現在政治上,即搶先製造輿論,爭取主動;表現在戰術上,在於善布疑兵,大張聲勢,令敵喪膽。“先聲奪人”謀略的實施,要求在戰前或戰鬥開始之初,以強大的聲威令敵聞之喪膽,使敵人在心理上先輸一籌,然後用軍事實力猛攻喪膽之敵,以取得戰爭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