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宋代州之戰就是一個成功的戰例。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遼軍大舉侵宋,與宋軍相持於代州(今山西代縣)城外。當時宋國兵力遠在遼軍之下,評估雙方戰力,宋軍難於取勝。知州張齊賢派人求救於宋將潘美,請他率領並州(今山西太原)軍隊前來支援。潘美答應張齊賢的請求,隨即帶兵前來。不久,張齊賢得悉潘美因東路情況緊急,他所率軍隊離開並州不遠,就接到密令,取消對代州的援救,已折回並州。
此時,張齊賢估計遼軍已知道潘美率軍前來援救的情報,但還不知道潘美中途折回並州的消息。於是,張齊賢將計就計,派遣200名士兵趁夜至代州西南30裏處,舉起旗幟,點燃柴草,故作疑兵;又派步兵2000名,設埋伏於遼軍後退的路上。遼軍發現代州西南處有旗幟在火光中晃動,以為並州的援軍將到,遼軍慌忙連夜撤退。在撤退途中,又遇伏兵襲擊,遼軍潰不成軍。
沐英遠襲雲南元軍也是一個這樣的戰例。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太祖朱元璋為了徹底消滅元蒙王朝在西南地區的統治勢力,派沐英、傅友德等率兵進攻雲南。元朝梁王即派達裏麻奉兵10餘萬在曲靖(今雲南曲靖縣)抗擊明軍。沐英率軍趁元軍不備在大霧天進攻白石江,與元軍隔江相峙。
霧散天晴,達裏麻遙見對岸出現明軍,大為震驚。傅友德準備渡江,沐英認為不可,提醒傅說:“我軍疲憊,應警惕被敵所製。”於是,明軍施展“先聲奪人”之計,一麵在江岸嚴密部署陣勢,擺出一副立即就要渡江的架勢,一麵則派遣部隊從下遊秘密渡江,迂回至元軍後側,並派兵在山穀間豎起明旗,吹響銅號,迷惑敵軍。頓時,元軍驚慌混亂,不知所措。沐英乘機率部迅速渡江,勇猛衝殺,生擒達裏麻,大敗元軍。沐英乘勝進入雲南,勢如破竹,節節勝利,不久便占領大理,徹底消滅了元王朝在西南地區的殘餘勢力。
吳起的這一項謀略要求軍事統帥在指揮作戰時,首先要造成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以待敵人出現為我所敗之機。軍事統帥要懂得不被敵人戰勝的主控權在己,而能戰勝敵人在於敵有可乘之隙。因此,善於指揮作戰的人,既要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又不能放過任何擊敗敵人的機會。
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明50萬大軍被瓦剌軍殲於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南),英宗被俘。接著,瓦剌軍首領也先挾持英宗,揮師進逼北京。在北京處於危難之際,以於謙為首的主戰派,力排妥協南撤之議,依“先為不可勝”的用兵原則,采取五項保衛北京的方略:一是誅滅造成土木堡失敗的罪魁禍首宦官王振的黨羽,以平眾憤,根除內患;二是擁立英宗之弟朱祁鈺為帝,以穩政局,使“挾天子以令諸侯”之計破滅;三是選賢舉能,調兵籌餉,使京師兵力由不足10萬人擴充到22萬;四是加強北京四周關隘的守備,拖延瓦剌軍的進犯速度,以爭取保衛北京的準備時間;五是列陣九門之外,示強於瓦剌軍。北京方麵則按上述方策加緊布置。10月中旬,瓦剌軍進抵北京城下,連攻五門未克。於是瓦剌軍撤退,明軍發起反攻,殲敵萬餘人,迫使瓦剌軍退至塞外,取得了保衛北京的勝利。
六車騎挑之,勿令得休
【原文】
武侯問曰:“左右高山,地甚狹迫,卒遇敵人,擊之不敢,去之不得,為之奈何?”
起對曰:“此謂穀戰,雖眾不用,募吾材士與敵相當,輕足利兵以為前行,分車列騎隱於四旁,相去數裏,無見其兵,敵必堅陳,進退不敢。於是出旌列旆,行出山外營之,敵人必懼,車騎挑之,勿令得休。此穀戰之法也。”
【注釋】
卒:猝也,
突然。
材士:有才能的人。此處指精銳士卒。
見:同現。
旆:古代指揮軍隊用的一種大旗。
營:同熒,迷惑、擾亂。
【譯文】
武侯又問:“如果左右都是高山,地形很狹窄,突然與敵相遇,既不敢前進,又不能後退,該怎麼辦呢?”
吳起回答說:“這叫穀地戰。兵力雖多也用不上,應該挑選精銳的士卒與敵對抗,用輕捷善走的步兵手持銳利的武器作為先鋒,把戰車和騎兵分別埋伏在四周,與前鋒相距約幾裏路,而不要暴露出部隊、兵卒,若讓敵人知道有伏兵,必然堅守陣地,不敢輕易進退。此時,我軍張旗列旆,指揮部隊走出山外擾亂敵人。這樣敵人必生畏懼之心,我則再用車騎襲敵,使其不得休息。這就是穀地戰的原則。”
【心得】
在這段論述中,吳起闡述在山穀地帶與敵軍作戰的戰術原則。
吳起指出,在穀地戰中,應以精銳的小部隊迎敵,而大部隊則埋伏起來,等誘敵深入後,再出其不意地對敵軍實施攻擊,使其不得喘息,從而克敵製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