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應變篇(4)(2 / 3)

若投資小區內的店鋪,則需慎重,一方麵是人流有限;另一方麵,住戶在小區內消費僅僅是為圖個便利,而難有持續的、大宗的消費。適合投資的小區內店鋪,最好在較大規模或者是開放式小區,有寬敞的街區道路,小區主要出入口、街道轉角等位置的店鋪是投資的最好目標。

第三、依據經營需要選址。

一要根據經營內容來選擇地址。店鋪銷售的商品種類不同,其對店址的要求也不同。有的店鋪要求開在人流量大的地方,比如服裝店、小超市;但有些店就適宜開在偏僻、安靜一些的地方,比如保健用品商店和老人服務中心等等。

二要選取自發形成某類市場的地段。在長期的經營中,某條街會自發形成為銷售某類商品的“集中市場”,人們一想到購買某商品就會自然而然地想起這條街。

三要選擇有廣告空間的店麵。有的店麵沒有獨立門麵,店門前自然就失去獨立的廣告空間,也就使你失去了在店前發揮營銷智慧的空間。

四要有“借光”意識。即把店鋪開在著名連鎖店或強勢品牌店的附近,甚至可以開在它的旁邊。例如,你想經營吃的,那你就將店鋪開在“麥當勞”、“肯德基”的周圍。因為,這些著名的洋快餐在選擇店址前已做過大量細致的市場調查,挨著它們開店,不僅可省去考察場地的時間和精力,還可以借助它們的品牌效應,“撿”些顧客。

所以軍事善於利用地形,以奇製勝,商戰中更是如此。開店選址,亦如作戰選擇有利地形,隻有認真謀劃,才能取得成功。

七敵若絕水,半渡薄之

【原文】

武侯問曰:“吾與敵相遇大水之澤,傾輪沒轅,水薄車騎,舟楫不設,進退不得,為之奈何?”

起對曰:“此謂水戰,無用車騎,且留其旁。登高四望,必得水情,知其廣狹,盡其淺深,乃可為奇以勝之。敵若絕水,半渡而薄之。”

【注釋】

轅:車前駕牲口的直木。

不設:沒有準備。

絕水:橫渡水。

薄之:迫近它,指打擊它。

【譯文】

武侯又問:“假如我軍在大水沼澤地帶與敵相遇,戰車都淹沒了,車騎也有被大水吞沒的危險,同時又沒有舟楫的設備,進退兩難,這怎麼辦呢?”

吳起回答說:“這叫做水戰。水戰用不上戰車和騎兵,隻好把戰車和騎兵暫留一邊,一定要登上高處四麵眺望,觀察水勢,一定要得知水勢的大小、深淺、寬窄,然後才能想辦法出奇製勝。敵人如果渡水而來,就要趁其渡到一半的時候,迫近迎擊它。”

【心得】

吳起在此講述有關水戰的戰術問題。他認為,水戰必須登高觀察,以充分了解水域的情況,同時應依據具體情況,以智謀克敵製勝。

從事水戰應該掌握整個戰區的情況。如石達開誘殲湘軍水師就是一個典型的戰例。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今南京市)後,為奪取長江中上遊地區,於1853年5月派軍溯長江而上進行西征。西征軍一路攻關守隘,進軍順利,先後攻克了安慶、九江、廬州、漢口、漢陽等重要城鎮,占領了皖北大部分和湖北部分地區,接著進軍湖南,又克嶽州、湘陰等地。

當時,曾國藩指揮湘軍水師和陸軍互為依傍,利用新購的洋槍洋炮等向太平軍發動反撲。西征軍不斷失利,一敗於湘潭,二敗於嶽陽,三敗於武漢,四敗於田家鎮,長江沿岸軍事重鎮相繼失守,太平軍水師近萬艘船隻也被焚毀。出師告捷的曾國藩氣焰十分囂張,督率湘軍水陸並進。太平軍困九江時,他不待攻陷九江,便率湘軍主力越過九江,東進到江西湖口一帶,企圖一鼓作氣,順流而下,直撲太平天國首都——天京。麵對西征戰場上的頹勢,太平天國統帥派遣石達開趕赴湖口,主持西征戰事。石達開在充分了解湖口一帶水域的情況後,鑒於湘軍屢勝,兵鋒正銳,特別是湘軍水師倍強於太平軍的客觀情況,決定先采取智殲湘軍水師,再乘勝全麵反擊的戰略方針。

為此,他一麵派驍勇善戰的陳玉成赴九江駐守,調極富戰略眼光的冬官丞相羅大綱來湖口協防。西征軍堅壁高壘,采取守勢,暫時不與湘軍硬拚決戰。但另一方麵,石達開命人在上遊將3~5隻小船聯在一起,上麵堆滿柴草,柴草中放入火藥、硝磺、膏油等易爆易燃之物,點燃後順流放下,並派機動靈活的小船載部分太平軍隨後搖旗呐喊,虛張聲勢。

雖然這些火船被湘軍以船篙等撐開,並未燒及湘軍水師船隻,但卻使其不得不日夜嚴防,寢食不安,因此疲憊不堪。雙方如此對峙1個月之久,湘軍欲進不能,求戰不得,焦躁不已。

石達開看到殲敵時機已經成熟,於是利用湘軍兵驕將傲、急切求戰的弱點,佯裝固守不住湖口而撤軍。湘軍不知是計,派遣100餘艘舢板快船急追進入鄱陽湖內。石達開隨即回殺,並派重兵封鎖住鄱陽湖與長江的重要通道湖口,將湘軍水師分割為湖內與長江江麵兩部分。

湘軍水師主要依附大船供給一切軍需,而舢板快船則用於衝鋒作戰,兩者互為依存。現被困在長江江麵的湘軍船隻,皆為笨重大船,離開靈活輕便的舢板快船,猶如被砍下了四肢,機動作戰能力極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