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應變篇(4)(3 / 3)

1855年1月29日,石達開以優勢兵力,指揮太平軍就著朦朧夜色的掩護,以噴筒、火彈等,突襲湘軍水師大船,一時間,火彈紛飛,殺聲大作,湘軍水師船紛紛起火,烈焰騰空。英勇的太平軍直取曾國藩的指揮船艦,擊殺其坐船管駕、監印官等。經此戰役,湘軍水師百餘艘大船遭到焚毀,潰不成軍。

湖口之戰後,西征軍乘勝反攻,攻克湖北省城武昌,占領了江西8府50餘縣,有力地穩定了長江中遊的局勢,鞏固了太平天國政權。

石達開在湖口之戰中,之所以能誘殲湘軍水師,關鍵在於他深知“水情”、頭腦冷靜之故。麵對強悍之敵,他先以堅壁高壘鈍挫其銳氣,而在對峙中等待敵之虛,然後對敵不斷滋擾,使之喪失理智、感情用事,結果敵軍因此違背軍事原則而盲動。此即引誘敵人在不利的情況下被迫應戰而遭慘敗戰的例證。

吳起所指出的“半渡而擊”,又稱“半濟而擊”。即敵人渡水作戰,當進至近岸水域或一部分已渡河而來,其餘尚在渡河時,此時敵軍部隊未及整頓、頭尾不接、行列混亂,有利我方攻擊。這是古代敵對雙方隔水作戰時常用的一種謀略。《孫子兵書·行軍篇》也曾主張:“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內,令半濟而擊之,利。”戰史上,類似的戰例不勝枚舉。

楚漢戰爭中,韓信在攻克齊國臨淄後,又率兵乘勝追擊齊王。楚王項羽見此情形,便派大將龍且帶著人馬去救援齊王。

有位謀士對龍且說:“漢兵遠道而來,而且勇敢善戰,勢不可擋。齊、楚兩國的軍隊都是在本鄉本土打仗,將士們士氣不高昂。如果我們堅守城池,不同漢兵交戰,同時派人到被漢軍占領的地方去鼓動齊人,告訴他們齊王沒有滅亡,讓他們起來反抗漢軍的占領,這樣,漢軍的糧草維持不了多長時間便會告急,那麼他們就不戰自垮了。”

誰知龍且是個剛愎自用的人,他認為韓信不足懼,並不是不可戰勝,所以他不聽從這位謀士的建議,執意要同韓信交戰,期望能打敗韓信,好向楚王邀功領賞。

楚漢兩軍在濰河兩岸紮營,隔河對峙起來。韓信命令士兵們趕製了1萬多個沙袋,並派人在夜裏偷偷將沙袋搬到濰水上遊阻塞河水,然後率軍渡水,敲響戰鼓,向楚軍發動進攻。

當楚軍開始回擊後,韓信的部下馬上假裝敗北,逃回岸上。龍且見此情形,以為漢軍不堪一擊,便下令渡河追擊。當大批楚軍士兵渡河時,韓信命令士兵搬去上遊的沙袋,水流突如其來,洶湧而至,楚軍慌作一團。韓信又下令立刻反擊,漢軍便掉頭攻擊慌亂中的楚軍,龍且在亂軍中被殺死,楚軍大敗。

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蔡昭侯因向晉求助不成,歸途中筏沉,招致楚軍來攻,遂向吳國求救。吳國闔閭以孫武為將,伍員(伍子胥)、伯嚭為副將,公子山(闔閭之子)為先鋒,盡三軍之眾,會合唐、蔡軍伐楚。

吳軍在柏舉(今湖北省漢川以北)擊敗楚軍後,乘勝追擊,於清發水(今湖北省安陸西)追上楚軍。吳王闔閭正要下令攻擊,其胞弟夫差勸阻說:“困獸猶鬥,何況人呢!”於是提出“半濟而後可擊”的建議。闔閭同意,即趁楚軍部分已渡,部分未渡之混亂狀態下發起攻擊,大敗楚軍。追至雍(湖北京山西南),再敗楚援軍,占領楚國國都郢城。這是曆史上較早的“半渡而擊”的戰例。

軍事謀略是隨社會、戰爭、思維的發展而變化。春秋以前的用兵作戰強調“仁義”,所謂“君子不重傷,不擒二毛”、“不鼓不成列”等。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宋楚泓水(今河南商丘縣與柘城縣之間)之戰,宋襄公為阻擊楚軍於邊境,屯軍泓水以北,等待楚軍到來,11月1日,楚軍進至泓水南岸,並開始渡河。宋大司馬公孫固見宋軍與楚軍眾寡懸殊,建議宋襄公趁楚軍到河中間時施以“半渡而擊”的戰法,宋襄公卻說:“好是好,可是我們的軍隊是講仁義的,怎麼能乘人之危而圖僥幸呢?”於是楚軍從容地渡過泓水,開始布陣。公子目夷又勸宋襄公乘楚列陣未畢時攻擊。宋襄公又說不可。結果宋軍大敗,宋襄公也受重傷,第二年夏天就過世了。

正反兩方麵的戰例都說明,半渡中的軍隊隊伍散亂,整體戰鬥力未形成,此時若受擊,一般均難以招架,是進攻者的有利時機。《百戰奇法·水戰》亦雲:“若敵奉兵渡水來戰,可於水邊伺其半濟而擊之,則利”。因此,半渡而擊,成為兵家在特定條件下取得勝利不可忽略的謀略。

八陰濕則停,陽燥則起

【原文】

武侯問曰:“天久連雨,馬陷車止,四麵受敵,三軍驚駭,為之奈何?”

起對曰:“凡用車者,陰濕則停,陽燥則起,貴高賤下。馳其強車;若進若止,必從其道。敵人若起,必逐其跡。”

【注釋】

停:駐紮不動。

起:駕車出戰。

強車:堅固的戰車。

跡:車轍馬跡。

【譯文】

武侯又問:“如果遇上陰雨連綿的日子,到處是積水、泥濘,車馬舉足艱難,而且四麵又受到敵人的包圍,全軍非常驚慌恐懼,這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