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應變篇(5)(1 / 3)

吳起回答說:“凡用兵車作戰,一般在陰雨天氣和泥濘的地麵上就要停止行動,等到天晴而地麵幹燥時就行動。兵車利於高地行動,不利於低窪之地。作戰的時候,迅速奔馳要用堅固的兵車,不論前進或停止,都要依從上述原則。如果敵人起而應戰,要沿著它的車跡追逐。”

【心得】

這裏論述的是遇到惡劣天氣時的戰術問題。吳起認為在陰雨連綿等惡劣氣候條件下,必須沉著應戰,力求自保,選擇有利地形,以等待攻擊敵軍的最佳時機,從而克敵製勝。

1807年2月8日,拿破侖統帥的法軍與俄國總司令貝格森率領的俄軍激戰於埃勞。時值隆冬,天昏地暗,北風呼嘯,大雪紛飛。法軍集中優勢兵力攻占了瞰製整個戰場的克勒戈夫高地,在高地上架設火炮,以猛烈的火力轟擊俄軍,以迫使其後撤。俄軍全線潰敗,放棄了通往俄國國土道路上的重要屏障奧克拉本。俄軍司令貝尼格臨陣逃脫,而法軍一路向奧克拉本挺進。

就在此關鍵時刻,本來在戰場右翼另一個地區作戰的俄軍炮兵主將庫泰伊索夫得知了這一個情況後,便不按常規,未向上級請示即抽調3個乘馬炮兵連,將36門火炮轉移到左翼奧克拉本方向,用霰彈猛轟法軍。法軍沒有料到右翼的俄國火炮部隊會突然出現在左翼,一時慌了手腳。沒有多久,法軍被迫撤退。庫泰伊索夫的行動一舉扭轉了整個戰局,俄軍重新返回,占領奧克拉本,護衛住通向俄國的道路。

公元1904年,日本和俄國爆發了日俄戰爭。當年8月24日,雙方開始在中國遼寧省進行遼陽會戰。日軍看到參戰的俄國西伯利亞第三軍露出較大破綻,於是決定對它進行兩翼迂回包抄。日本第一軍一個近衛師突然出現在俄軍左翼,準備一舉擊潰俄軍陣容,並從中間斬斷俄軍。俄軍沒有預料到這一點,所以不及防守,形勢非常危急。

先前俄國曾派出預備隊增援西伯利亞第三軍,預備隊中由馬爾丁諾夫上校指揮的一個團,在行軍過程中獲知日軍已從左翼逼近西伯利亞第三軍的消息。眼見情勢緊急,馬爾丁諾夫上校沒有請示待命,擅自率團立即改變進軍方向,轉向西麵,穿過大片高梁地秘密地轉進到日本近衛師團的翼側,展開突擊,以白刃刺刀戰襲擊日軍。近衛師敗退,西伯利亞第三軍轉危為安,形勢轉而對俄軍有利。

吳起在本段中所提出的“陰濕則停,陽燥則起”的謀略思想,可以與在前麵“治兵篇”中所提出的“將戰之時,審候風所從來,風順致呼而從之,風逆堅陣以待之”合起來看。

“風順致呼而從之,風逆堅陣以待之”也是要求軍事統帥指揮作戰時要善識氣候,善觀風時,善用風勢,順風時就乘勢進擊,逆風時則堅陣固守,等待變化。

公元前228年8月,位於北非和西地中海地區的奴隸製國家迦太基統帥漢尼拔,在意大利東南沿海的卡內地區,以步兵4萬餘人、騎兵1萬人,與羅馬執政官伊來裏亞斯指揮的步兵8萬,騎兵7千人對陣交鋒。漢尼拔發現,當地每天中午時常刮強勁的東南風,為了利用風向,順風作戰,他一方麵將部隊布陣成背向東南的陣勢,將步兵置於中央,列成半月形攻擊隊形,次要兵力部署在中間,並向前突出,借以誘敵之主攻部隊從中間突破。而主要兵力則部署在隊形兩翼,並另配置騎兵,以可防敵從兩翼包抄夾攻,又可主動從兩翼包抄夾攻敵人及斷敵退路,攻敵背後。另一方麵,命令500士兵手持劍、矛、盾等武器,身藏匕首,準備向敵詐降,混入敵內破壞襲擾。

8月2日上午,雙方開始會戰。敵人集中兵力實行中間突破。漢尼拔命令兩翼騎兵包抄夾擊敵軍側翼,繞擊敵軍背後。步兵與敵展開激戰,雙方經過多次衝殺後,漢尼拔命令500詐降兵“逃到”敵陣,自動交出劍、矛、盾等武器。敵人大喜,毫不懷疑,並將這些降兵隨意安置在陣後,未作嚴加看管,仍然集中兵力實行中間突破。漢尼拔故意指揮中間部隊節節後退,誘敵進入口袋陣中。

時近中午,漢尼拔下令反攻。此時東南風驟起,風勢越刮越大。敵人逆風投來的矛、箭、石,速度減退,力量削弱,方向偏離。可是漢尼拔軍順風投向敵人的矛、箭、石,速度加大,力量增強,方向準確。狂風刮得飛沙走石,劈頭蓋臉地打向敵人,敵人睜不開眼,張不開口,立時混亂成一團。500詐降兵乘機用匕首刺殺敵人,奪取武器;繞敵背後的騎兵也猛襲不止,與正麵步兵相互呼應,前後夾擊,裏外相應。

戰鬥直到黃昏,敵僅300人遁去,其餘皆被殲滅,連親臨指揮的羅馬執政官伊來裏亞期也被殺死。漢尼拔軍僅傷亡6000人,大獲全勝。

如要進行火攻或水戰,更要善識氣候,需觀察風向,借用風力。周瑜水戰,孔明巧借東風,火燒赤壁。陸遜借風,火燒連營,大敗劉備……可見氣候和風,對戰爭的勝敗有很大的影響。不僅古代,現代作戰也必須善識氣候,善觀風向。核子戰爭,核煙塵的飄移要看風向。化學戰、毒氣的使用和防範要看風向。而常規戰爭中,飛機起降、艦艇出航、炮兵發射炮彈,甚至連使用各種各樣的輕武器、反坦克武器都必須以風為佐。由此可知,如果運用得妙,風是助力;不善用之,風就成了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