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應變篇(5)(2 / 3)

九暴寇之來,善守勿應

【原文】

武侯問曰:“暴寇卒來,掠吾田野,取吾牛羊,則如之何?”

起對曰:“暴寇之來,必慮其強,善守勿應,彼將暮去,其裝必重,其心必恐,還退務速,必有不屬。追而擊之,其兵可覆。”

【注釋】

善:好好地。

屬:接連,接續的意思。不屬,不相連接。

【譯文】

武侯又問道:“如果殘暴的敵寇突然來襲,掠奪我的莊稼,搶走我的牛羊,我應該怎麼辦呢?”

吳起回答:“敵寇突然襲來,一定要考慮它實力的強弱,應先避其銳氣進行防守,不要急於應戰。待它傍晚撤退時,其裝備必然變得沉重不便,心裏必有所恐,為求急於退還,必有不相接連的地方。這時我軍如果乘機追擊,就可以殲滅它了。”

【心得】

本段論述遭到敵軍突然襲擊所應采取的戰略戰術。吳起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應采取避其銳氣的策略,不要與強敵硬拚,應待其氣衰力竭,再抓住有利戰機,予以痛擊而製勝。

兩軍對陣,實力強大的一方總是希望弱小的一方集中兵力與自己決戰,從而達到速戰速決、圍殲對方的目的。在這種情況下,實力較弱的一方,應采取“善守勿應,彼將暮去”的謀略,及時退卻,避免與敵決戰,以保存實力。而待敵人士氣衰落、糧草短缺、後援不繼、精疲力竭、兵力分散時,再集中優勢兵力,對敵分散之兵力各個擊破,圍而殲之。

在戰爭中,為了取得最終的勝利,在強敵麵前,“善守勿應”或進行有條不紊的撤退,以保存自己的實力,這是非常必要的。如1940年5月,德國法西斯攻占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並繞過馬奇諾防線侵入法國。5月21日,德軍主力直逼英吉利海峽,把英國遠征軍和部分法軍共26萬人圍困於法國北部敦刻爾克海濱。英法聯軍丟掉大量武器和軍用物資,於5月27日到6月4日匆忙撤回英國,以保存日後反攻的力量。

對此孫武也曾提出“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的原則。“銳卒”不僅指士氣,更主要的是指敵方軍隊中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士卒優秀的部分。對這樣的敵人,應暫且避之,待時機成熟後,再攻取。

《左傳·莊公十年》記載:公元前684午,齊國進攻魯國,戰於長勺。魯莊公起初不待齊軍疲憊,就要擂鼓出戰,被曹劌勸止。等到齊軍擊鼓二次進攻受挫時,曹劌說可以反擊了。於是魯國軍隊發起反擊,打敗了齊軍。事後,魯莊公問曹劌打敗齊軍的道理,曹劌說:“打仗要靠勇氣。第一次擊鼓鼓足士氣,第二次擊鼓士氣開始衰落,第三次擊鼓就泄氣了。敵人泄氣,我們軍氣旺盛,所以能夠打敗敵人。”這是在作戰中掌握軍隊士氣的一個典型戰例。

《百戰奇法·避戰》:“敵初來氣銳,且當避之,伺其疲敝而擊之,則勝。”東漢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二月,漢將皇甫嵩擊敗王國的陳倉之戰就成功地運用了這一謀略。當時,王國率軍圍攻陳倉,左將軍皇甫嵩與前將軍董卓奉命率軍4萬救援。董卓主張速進,認為:“速救則城全,不救則城滅。”(《後漢書·皇甫嵩傳》)。但皇甫嵩卻說,百戰百勝,不如不戰而屈之。是以善用兵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陳倉雖小,城守固備不易拔。王國雖強,攻陳倉不下,其眾必疲,疲而擊之,全勝之道也。因而采取了緩進以避其銳,待機以擊其衰的作戰方針。王國自冬至春,攻城80餘日而不能克,部隊力疲氣衰,不得不撤圍而退。這時,皇甫嵩抓住戰機,揮軍追擊,董卓卻在這時說:“窮寇勿追,歸師勿遏。”皇甫嵩力排董卓阻撓,連戰連捷,殲滅王國所部萬餘人,王國落荒而逃。

《管子·製分》說:“凡用兵者,攻堅則韌,乘瑕則神。攻堅則瑕者堅,乘瑕則堅者瑕。”這就是說,進攻敵人,打擊其精銳部分,就會碰釘子,攻其弱點則容易成功。

公元29年,光武帝劉秀派馬武、王霸圍剿叛軍,叛軍將領蘇茂率五校兵救援,把馬武打得潰不成軍。王霸卻不出戰,對部屬說,蘇茂兵卒精銳,其眾甚多,我軍此時出戰,一定打敗仗。等到蘇茂與馬武交戰了一段時間後,王霸才用精兵從背後襲擊蘇茂軍,使蘇茂前後受敵,驚亂敗走。王霸不攻銳卒,待機破敵,是一個成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