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附錄吳起與《吳起兵書》(3)(1 / 3)

他主張在戰場上“必死則生,幸生則死”(《吳子·治兵》),闡明了戰場上生與死的辯證關係,隻有不怕犧牲,勇敢戰鬥,奪取勝利才能保存自己,而貪生怕死,不敢殺敵,結果必然失敗,招致滅亡。因此,吳起在他的軍隊裏提倡不怕死的精神。他說:“師出之日,有死之榮,無生之辱。”(《吳子·論將》)即從出兵打仗的第一天起,就要使戰士抱定決心戰死的光榮信念,而不要懷有苟且偷生的恥辱思想。在戰鬥過程中,要使戰士“進死為榮,退生為辱”。(《吳子·圖國》)即以前進殺敵、英勇犧牲為榮譽,以後退活命為羞恥。《戰國策·齊策》談到齊國軍隊在燕破齊連取70餘城,雖然“食人炊骨”處境十分困難,但“士無反北之心”,堅持戰鬥到底。認為這樣的軍隊就是“孫臏、吳起之兵也”。可見吳起的軍隊頑強戰鬥的精神,在當時是很有名的。

在多與少的問題上,吳起有不少精辟的論述。他認為以少可以勝多,《吳子·料敵》說:軍之中必有虎賁之士,力輕扛鼎,足輕戎馬,搴旗取將,必有能者。

若此之等,選而別之,愛而貴之,是謂軍令。其有工用五兵,材力健疾,誌在吞敵者,必加其爵列,可以決勝。厚其父母妻子,勸賞畏罰。此堅陣之士,可與持久。能審料此,可以擊倍。

隻要軍隊治理得好,善於選拔賢能,賞罰分明,優待家屬,這樣,部隊就可以打敗數倍於我的敵人。吳起分析說:

諸侯未會集,君臣未和,溝壘未成,禁令未施,三軍囟囟,欲前不能,欲去不敢,以半擊倍,百戰不殆。

敵人如果沒有同盟軍會合,君臣之間意見不一致,深溝堡壘沒有修築好,號令沒有下達,軍隊人心惶惶,想進不敢進,想退不敢退,這樣的軍隊隻要用相當於它的一半的兵力就能打敗它,而且能百戰百勝。他又說:

敵人之來,蕩蕩無慮,旌旗煩亂,人馬數顧,一可擊十,必使無措。

倘若敵人前來,散散漫漫,毫無紀律,隊伍混亂,人馬不安,東張西望,這樣的軍隊便可以一擊十,使之不知所措。吳起認為,“愚將,雖眾可獲”(《吳子·論將》)。

即如果將領不善於指揮,雖然帶兵多,也容易被俘虜。吳起說:“用少者務隘。”他重視利用有利的地形,從而造成以少勝多的條件。他說,隻要“避之於易,邀之於厄”,即避開平坦開闊之地,而利用險要的地形,就可以“以一擊十”、“以十擊百”、“以千擊萬”(《吳子·應變》)。由此可見,吳起從他豐富的作戰經驗中,看到了多和少的辯證關係。他把這些樸素的辯證法思想運用到軍事實踐中,創造了5萬人“兼(加)車百乘,騎三千匹,而破秦五十萬眾”(《吳子·勵士》)的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所以人們稱頌“吳起之用兵也,不過五萬”(《呂氏春秋·用民》)。尉繚子說:“有提七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吳起也。”(《尉繚子·製談第三》)據楊寬統計:“戰國時代,各大國的兵額就有30萬~100萬之多。”(《戰國史》1980年7月第一版第285~286頁)吳起的5萬、7萬之數,可以說得上是精兵,而用之可以抵禦強秦。可見其軍事藝術在當時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總之,吳起進步的戰爭觀,樸素的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的戰略戰術思想,在我國軍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五《吳子》的主要思想內容

第一、《吳子》的戰略思想

《吳子》一共6篇,第一篇是《吳子》的總綱,概括了它的戰略思想。其內容是“內修文德,外治武備”,也就是說對內要搞好政治,對外要抓好戰備。這種思想是在總結曆史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如果隻重視一方麵就要丟掉政權。因此,政治和軍事都要抓好,不可偏廢。隻有搞好國內政治,才能用兵打仗,奪取戰爭的勝利,要奪取戰爭勝利,要想稱霸諸侯,首先必須搞好國內政治。這種思想反映出當時新興地主階級對政治和軍事的統一認識,也反映出吳起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