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搞好國內政治,首先要抓好思想教育工作,即《吳子》中的“先教百姓而親萬民”。《吳子》認為,要用“德、義、禮、仁”的四德去教育官吏和民眾,使全國、全軍做到“四和”,也就是說通過教育統一思想,統一行動,國內上下和睦,團結一致,做到擁護國君,堅決服從命令,踴躍參戰,奮勇殺敵,不怕犧牲,為國捐軀。其次,使“賢者居上,不肖者居下”,即任人唯賢,整頓吏治,把德才兼備的人提拔到重要崗位,撤換缺才少德的貪官汙吏,才能更好的治國安民。第三,使“民安其田宅,親其有司”,即讓老百姓安居樂業、發展生產,並熱愛管理他們的官吏,使官民關係融洽。第四,要重賞嚴罰,取信於民,要獎勵和激勵將士,鼓勵他們殺敵立功,並撫恤那些陣亡將士的家屬,對不服從命令者要嚴懲,這樣才能受到民眾擁護。第五,國君的行動要“舉順天人”,即順應時代潮流,人心所向’才能打勝仗,才能稱霸於諸侯。
吳起提出的內修文德的思想,其目的是為了爭取民眾,發展和鞏固新興地主階級政權,從而達到成就霸業的目的。因此、對社會的進步是有積極意義的。作為政治家、軍事家的吳起,他已認識到民眾的力量,人心的向背是取得戰爭勝利的決定因素,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
關於如何加強戰備問題,《吳子》提出“安國之道,先戒為寶”的總方針,認為隻有首先做好戒備、才能保證魏國的安全。隻有常備不懈,加強國防建設,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其次,《吳子》主張慎戰,力圖通過較少戰役,速戰速決,徹底打垮敵人,這樣才能保存國力,才能稱霸,否則將導致國疲民困,以至於滅亡。
第二、《吳子》的建軍思想
《吳子》的建軍思想的要點是:“不在眾寡”、“以治為勝”,也就是說兵不在多,而在精,在於訓練的水平。他曾說:“雖有百萬,何益於用!”由此可見,從軍隊的實戰出發,他重視一個“用”字,重視軍隊的作戰能力。他還認為,如果是精兵,隻要有“3000人”,就能夠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他這一思想得到後代許多軍事家的讚賞。
如何建立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吳子》提出了以下措施:
1、《吳子》提出治軍要“教成為先”,即是首先要對部隊進行嚴格的教育、訓練和管理,從而提高軍隊的素質,加強戰鬥力、在對部隊教育訓練中首先要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即“教之以禮,勵之以義”,以封建地主階級的行為規範和道理去教育士卒,使他們懂得什麼是光榮和恥辱,從而在戰鬥中拚死戰鬥,英勇殺敵。然後,再對士卒進行作戰技能的訓練,比如單兵訓練、陣法訓練,編隊訓練以及如何識別聯絡信號等,最後才授予武器。
2、《吳子》提出治軍要嚴罰重賞。強調部隊要絕對服從命令,做到令行禁止,違令或臨陣退縮者斬,作戰英勇,建立戰功者給予重賞。因此,使部隊戰鬥力大大提高。
3、《吳子》提出“簡募良才”、“聚卒練銳”的建軍主張。也就是說要招募、挑選優秀人才,建立一支精銳部隊。具體說來,他要求在常備軍的基礎上,建立一支突擊部隊,並要做好組織編隊工作,充分發揮各人的長處。他提出,把各種不同類型的人編為5支隊伍,每支600人,總共3000人。特別值得指出的是,他把“王臣失位見功於上者”和“棄城去守欲除其醜者”各編為一隊。吳起認為不但要利用他們。而且還要成為軍中的“練銳”,他這種把消極因素轉化為積極因素的思想是值得讚賞的。直到今天仍有其借鑒意義。
4、要帶好部隊,將領是至關重要的,《吳子》在《論將》篇中對將領提出極高要求,他認為隻有文武全才,有勇有謀的人才能擔任將領,作戰時要做到“五慎”,掌握“四機”。《吳子》還認為將領要具備將德、將威和將才,也就是說在接受命令時決不推辭,打了勝仗才談凱歸問題,在戰場視死如歸,決不退縮偷生,並能和士卒打成一片,同甘共苦,受到士卒擁戴。另外《吳子》還特別重視選拔良將。所謂“良將”,除具備一般將領的“威、德、仁、勇”外,還能做到“率下安眾,怖敵決疑”、發號施令,“下不敢犯”,指揮作戰“寇不敢敵”的卓越領導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