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附錄吳起與《吳起兵書》(3)(3 / 3)

第三、《吳子》的作戰思想

在作戰指導思想上,《吳子》強調必須“審敵虛實”、重視“應變”、“因形用權”,就是說,要考察敵情的虛實情況,根據敵情的變化采取相應的計謀和對策,才能重創敵軍,奪取戰爭勝利。《吳子》提出在平時要考察敵國的國情和敵軍的陣勢特點。在臨戰前,要查清敵軍將領的指揮才能,是“智將”還是“愚將”,做到了如指掌,心中有數,采取不同的對策,製服敵人。

在作戰指揮上,《吳子》認為在充分掌握敵情基礎上,要“趨其危”,就是說要攻擊敵軍的弱點,擊中要害,並且指揮做到勇敢、果斷。在長期作戰經驗的基礎上,《吳子》總結出“急擊勿疑”的13種情況,都是敵軍弱點,是好打之敵。要抓住戰機,當機立斷。另外還總結出“擊之勿疑”的。八種情況和“避之勿疑”的6種情況。從中看出,他強調對我軍有利時就打。對我軍不利時就避開,不硬拚,以便保存實力。他這種思想具有樸素的唯物論因素。戰爭是千變萬化的,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吳子》強調將領要根據敵方、天時、地利的不斷變化情況,審時度勢,以變對敵,采取不同戰法,才能百戰不殆。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根據當時軍事發展情況,《吳子》強調車、步、騎的協同作戰以及充分發揮步、騎的機動作戰能力。這些都反映出《吳子》在軍事戰術上有了重大發展。

六《吳子》的曆史地位及對後世的影響

《吳子》作為戰國時代的兵書,是在封建製度確立後,戰爭和軍事思想都有了進一步發展的條件下產生的。由於鐵兵器的使用,弓弩的出現,騎兵的產生,步兵在戰爭中占了主導地位,因而引起作戰方式的變化。《吳子》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繼承和發展了《孫子》的軍事思想,對當時的實戰經驗進行了總結,反映了戰國時期的戰爭規律和特點,從而具有重要的軍事史料價值和軍事學術價值。

《吳子》和《孫子》齊名,受到曆代軍事家和政治家的重視,把二者並稱“孫吳”兵法,奉為兵學的經典著作。

《吳子》問世以後,曾廣泛流傳。從戰國至秦漢,“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吳起兵書》,世多有。”在宋代以前,曆代軍事家、政治家、將領、學者等都很重視學習、研究、運用它。比如《三國誌》注引王沈《魏書》說:“曹操行軍用師,大較依孫吳兵法。”其後,隋末大將韓擒虎、唐朝李世民、李靖等都研討過孫吳兵法,到了宋朝元豐年間,(1080年),《吳子》被朝廷定為《武經七書》之一,成為武學經典和選拔武舉考試的重要內容。從此,它普及得更加廣泛。總之,《吳子》和《孫子》一樣,廣為流傳,影響深遠,對戰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

《吳子》不僅在國內享有崇高的地位,而且在國際上也是名聞遐邇,受到各國軍事學術界的重視。在唐代,吉備真備把《吳子》傳到日本,從而在日本廣為傳播,僅研究《吳子》的較著名的著作就有60多部。1772年,又被法國神父阿米奧譯成法文,傳到歐洲。現在已有日、英、法、俄等多種版本流傳。

七《吳子》的實際應用

《吳子》是《孫子》之後,繼承了《孫子》的精華,並根據當時的實戰經驗加以總結,發展了《孫子》的軍事思想。其中某些觀點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和《孫子》一樣,不僅在軍事上,而且在治國、企業管理、市場競爭、體育競技、領導藝術、內政外交等都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它是我們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寶藏。

第一、《吳子》與治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