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附錄吳起與《吳起兵書》(4)(1 / 3)

1、強兵必須富國,富國必須改革,改革才有出路。《吳子》在《圖國》中,明確提出“內修文德,外治武備”的治國方略,並闡述了二者的辯證關係,二者缺一不可,否則,就要亡國。內修文德的意思包括:其一,要改革弊政,才能使國家富強,國家富強了,才能有更多的財力、物力發展軍事。據《史記·孫子吳起傳》中記載:吳起到楚國以後,被楚悼王任命為宰相。他大刀闊斧地對楚國的弊政實行改革,使賢者居上,不賢者居下,並裁掉政府中的冗員,削減了王公貴族的俸祿,節約了政府大量開支,從而拿出更多的錢來發展軍隊。使楚國武力很快發展壯大,於是取得了“南平百越;北並陳蔡,郤三晉,西伐秦。”的輝煌戰果。其二,要使國家富強,“必先教百姓而親萬民”。並指出對百姓要“綏之以道,理之以義,動之以禮,撫之以仁。”也就是說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使民明大義,辨是非,達到思想一致,上下和諧。這樣的軍隊和人民就能為國“進死為榮,退生為辱矣。”

我國近百年的曆史教訓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挨打,國家不富,軍事力量就不強,就要受人欺侮。戰爭,不單是軍事實力的競爭,而且是綜合國力的競爭。沒有強大的經濟做後盾,就沒有強大的軍事勢力,這是不言而喻的。因為發展軍事不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要發展高科技,改進裝備,沒有財力是不行的。目前,由於我國的經濟不發達,不可能拿出更多的錢來用於發展軍事力量,我們的軍事裝備相對來說還是比較落後的。因此,我們要抓住目前和平的機遇,大力抓好改革開放,振興我國的經濟。國家財力雄厚了,就可以拿出更多的錢來搞軍事建設,把我們軍隊建設得更加強大,從而保證我國的長治久安。同時,我們還要對公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他們的國防意識,隨時聽從祖國的召喚,履行公民保衛祖國的義務。

2、提高警惕,時刻準備反擊來犯之敵。

《吳子》說:“安國之道,先戒為寶。”意思是:安定國家的辦法,事先戒備是最重要的法寶。古人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一個國家要想長治久安,沒有戰略眼光就要亡國,即使在和平時期,也不能放鬆警惕,鬆懈麻痹,喪失鬥誌;要時刻作好準備,抓好軍隊訓練。準備迎擊侵犯之敵。常言說:“有備無患。”有準備,就能從容對敵,無準備就要被動,就會措手不及,敵人乘虛而入,搞不好,就要亡國。

第二、《吳子》與軍事訓練

《吳子》對於軍隊的管理和訓練也有精辟的見解,他認為兵不在眾多,“以治為勝”。還說“若法令不明,賞罰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進,雖有百萬,何益於用!”他非常重視軍隊的訓練和管理,著眼於一個“用”字。也就是在實戰中的作用。要把士兵訓練成過得硬的隊伍,這樣的隊伍就是紀律嚴明,服從命令,聽從指揮,進可攻,退可守,打不垮,拖不爛的“父子之兵。”要訓練這樣一支過得硬的隊伍,他認為要法令嚴明,賞罰有信。從軍隊管理上要嚴格,要求絕對服從命令,對不服命令的要嚴懲不貸;獎罰分明,說賞一定要賞,說罰一定要罰,說話算數,對“有功者還要進而饗之,無功而勵之。”此外他還主張“教戒為先”。要對士兵加緊訓練,使他們學習到各種作戰技能,並能熟練地運用,從而在戰場上發揮戰鬥作用。另外,他特別指出,為了發揮每個人的戰鬥作用,要根據每個人的特長授以不同兵器,或擔任不同的工作。並且主張估量人才,根據每個人的特長,把同一類型的人組成小分隊,成為部隊的精兵和中堅力量。有了這樣一支隊伍,那麼“內出可以決圍,外入可以屠城矣。”

以上這些觀點對我們的軍隊建設來說,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軍隊是人民子弟兵,是為人民服務的,是保衛國家的鋼鐵長城,這樣的軍隊必須紀律嚴明,對人民群眾要秋毫無犯,同時絕對服從命令,聽從指揮,全軍上廠,意誌統一,才能成為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隊伍。其次,由於現代化戰爭的需要,我們要精減兵員,加強訓練,使之成為一支“精兵”,而且還要組織各種專業兵種,如為應付緊急情況的特種兵、掌握高技術的導彈兵等,把我們的部隊建設成為一支既精而又質量高的多兵種合成的隊伍,才能在未來的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