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建議

1.在上課以前,教師要布置學生認真觀察,看看學校裏都有什麼鳥?這些鳥是什麼樣子的?它們是什麼顏色的?身體大小怎樣?它們是怎樣吃食物的?它們分別吃什麼食物?在布置學生觀察時,教師要給學生講清觀察的方法和觀察的要求,可以分小組進行,也可以自己觀察。

2.上課一開始,可以請學生彙報本組或個人觀察的情況。重點觀察的是什麼鳥?這些鳥是什麼樣子的?它們是什麼顏色的?身體大小怎樣?它們是怎樣吃食物的?它們分別吃什麼食物?在學生彙報時,教師可以出示這些鳥的圖片讓沒有觀察到的學生通過圖片認識這些鳥。學生彙報以後,指導他們在活動資料的表格上填寫上這些鳥的簡單情況。

3.請學生聽一聽鳥叫的錄音,然後請學生模仿鳥的叫聲。比一比誰模仿的最像。

4.在學習有關鳥的生活習性時,教師可以請學生分組討論,準備用什麼樣的方法了解這些鳥的生活習性?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提供一些有關鳥的生活習性的資料,請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的方法了解這些鳥的生活習性。查閱資料後,請學生彙報,並把查閱的結果填寫在活動資料的“填空”上。

5.在指導學生認識“鳥是人類的朋友”時,教師可以通過情境創設,激發起學生的研究興趣,研究討論:為什麼說鳥是人類的朋友?這個問題沒有惟一的答案,隻要學生說得有道理,教師就要予以肯定。教師也可以請學生“換位體驗”,進行“鳥和我們”的模擬表演,加深對“鳥是人類的朋友”的理解。使學生認識到,鳥是人類的朋友,和我們同在大自然中生活.我們應當保護鳥類。

6.在學生認識了“鳥是人類的朋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為了保護鳥類,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並把討論的結果填寫在活動資料中。

背景資料

校園中可能見到的鳥:校園中可能見到的鳥大致分兩類,一類是留鳥,一類是候鳥。常見的留鳥有麻雀、喜鵲、烏鴉等;常見的候鳥有燕子、杜鵑、大雁等;此外還可能看到家鴿。

麻雀:屬於雀形目文鳥科,體長約14厘米;喙黑色,圓錐狀;雌、雄羽毛顏色相近;頭和頸部褐色,背部稍淺,有黑色條紋;麵部側麵有一塊黑斑,翼部有兩條白色帶狀斑;尾呈小叉狀。成鳥喉部黑色,幼鳥近灰色,下體均為灰白色,但兩性肩羽略有差別,雄鳥肩羽為褐紅色,雌鳥肩羽稍帶橄欖褐色。麻雀多棲止於有人類經濟活動的地方,營巢於屋壁、簷邊或樹洞。麻雀的食性隨季節而變化,平時主要的食物是穀類,冬季兼食雜草種子,生殖季節主要捕食夜蛾、蝗蟲、菜青蟲、螟蟲、黃條菜等昆蟲,並以昆蟲育雛。據統計,一隻麻雀一天能捕食三四十隻害蟲,麻雀是人類的朋友。多少年以來,人們都把麻雀列為害鳥。20世紀50年代,我國也曾經大張旗鼓地捕殺麻雀,這是對麻雀的功過認識不足。現在無論從什麼角度出發,都應該保護麻雀。據說在公元1860年以前,美國沒有麻雀,當時波士頓地區毛蟲猖獗,使莊稼連年欠收,釀成災荒。當地人們從歐洲引進麻雀對付毛蟲,從此毛蟲得到了控製,才使當地人民豐衣足食。因此,波士頓人民為了紀念麻雀的功績,專門立了麻雀紀念碑,以作為永久的紀念。

燕子:鳥綱,是各種燕的統稱。常見的有雨燕、樓燕和家燕。在峭壁縫隙、高大屋簷下或樹洞中生活的叫做雨燕;在城樓、高大建築物、廟宇的房洞內搭窩生活的叫做樓燕,這兩種燕子在城內多見;在房簷下築巢生活的叫做家燕,在農村家舍多見。

燕子具有遷徙的生活習性。每年春天,它們就從遙遠的菲律賓、印度、大洋洲北部等地飛到北方,第一件工作就是選擇築巢的地方。地方選定以後,燕子就到田邊、池旁把一塊塊的泥土銜來,用自己的唾液和成一個個的小球堆放在築巢的地方,並摻上草根和羽毛,造成一個像半邊飯碗一樣的鳥巢,上麵開著口,裏麵鋪上鬆軟的羽毛和雜草。巢築好以後,雌燕就在巢裏產卵、孵卵,半個月左右,小燕子就出世了。剛剛出生的小燕子身體無毛,閉著眼睛,卻不斷地張口要吃東西。燕子為了哺育自己的子女,整天飛來飛去捉蟲子喂它們。據資料記載,一隻燕子在一個夏天能捕捉害蟲20000多隻,如果把一隻雨燕在整個夏季所吃掉的害蟲的頭尾連接起來,能有1000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