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侂冑比辛棄疾小十二歲,這時剛剛五十出頭。白淨的臉皮上,垂著三綹細長的胡須,因為養尊處優,看上去隻有四十五、六歲的光景。韓侂胄決心北伐,辛棄疾是完全讚同的。但是辛棄疾也聽到一些同僚說,韓侂胄急於北伐,帶有鞏固自己權位的動機。因為韓是外戚,按照宋朝祖宗的家法,是不允許外戚專擅軍國大權的;況且,韓比較年輕,並沒有什麼功績,在朝廷上下威望不高。辛棄疾覺得,韓侂胄想通過北伐來提高自己的聲望,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他並不因此而放棄對韓的支持。但是,韓侂胄畢竟太缺乏經驗了,因而對他能否主持北伐大業,抱有懷疑。於是試探地說道:“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這的確是至理名言。但據我了解,金人雖然年年內憂外患,兵馬仍然不弱。咱們倘若準備不足,倉促出兵,恐怕未必一定取勝呢!”
韓侂胄哈哈大笑道:“辛侯所見很是。《孫子兵法》上說過,‘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八年以前,我曾出使金廷,對於他們內部的混亂情況非常了解。從那以後,每年每次出使歸來的人,也一致認為女真內憂外患,天災人禍,力量一天比一天削弱。至於咱們自己,打從去年開始,我已下令聚財募卒,厲兵秣馬,打造戰船,增置襄陽騎軍和澉浦(今浙江省海鹽縣西南)水軍,在軍事上作了種種準備工作。為了激勵人心,鼓舞士氣,我還打算追封嶽飛為‘鄂王’,改諡秦檜為‘繆醜’。有了這些準備,我敢說,一旦出兵,必然勢如破竹!”
辛棄疾爭辯道:“這些準備完全是必要的,太師的考慮也的確相當周到。但是據我所見,咱們大宋自符離一戰失利以後,長期以來,靠著和約得過且過,沒有同金人決戰的準備。而敵人的兵力雖然削弱,目前卻還是比我們強一點。本朝長期積弱,需要花費相當時間,奮發努力,才能使國力強盛,準備充足。如果貿然興兵,我很擔心不一定有必然取勝的把握。”
趙擴望著韓侂胄,膽怯地說道:“國家安危,全在太師一身,希望太師三思而後行啊!”
韓侂胄躊躇滿誌地說道:“陛下,剛才辛侯所說,固然很有道理。但俗語說得好,‘氣可鼓而不可泄’。自從隆興和議以來,國家不用兵巳達四十年之久。四十年來,朝廷宰輔,都一意求和,弄得人心衰頹,一蹶不振。長此下去,僅剩的一點銳氣恐怕都要消磨完了!目前陛下決定用兵,朝野上下,都已有所風聞;忠臣義士,無不躍躍欲試。倘若不能及時興師北伐,豈不是才鼓之氣,又要消沉下去了嗎?敵人的兵力即使稍強,但古人說過,軍隊理直就氣壯,理曲就氣衰。咱們是正義之師,敵人是不義之兵,咱們在軍力上的不足,是完全可以從這方麵得到彌補的。相反,這次按兵不動,今後再談抗戰,更是難上加難,也許就永遠沒有收複中原的日子了!”
韓侂胄的這一番話,使辛棄疾頗受感動。但辛棄疾的心裏十分清楚:一方麵不能將北伐無限期地拖延下去,另方麵也不能操之過急,打沒有充分準備的仗。眼下的主要問題,在於韓侂胄急於把北伐付之實施,對此辛棄疾是不讚同的。然而從今天廷對的情況來看,要想改變韓侂胄這種急於求成的主張,已是不可能的事;自己唯一能夠做到的,就是盡一切努力協助朝廷將準備工作做得充分一些。想到這裏,辛棄疾慨然說道:“韓相公既有百折不回的意誌,我一定在相公的麾下,竭盡全力,為國效勞!”
辛棄疾對北伐準備不足的委婉批評,使韓侂胄總有點不高興。韓侂胄知道辛棄疾一向主戰,在朝廷大臣中很有影響;但也了解辛棄疾的個性非常倔強,過分重用恐怕很難駕馭。因此當辛棄疾告辭以後,他就對趙擴建議道:“辛棄疾雖是主戰的老臣,可惜他年事巳高,放在前線帶兵作戰,恐怕精力不夠了。鎮江緊臨大江,是僅次於前沿的軍事重鎮,讓他前往坐鎮,可以沒有後顧之憂。不知聖意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