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文獻資料(27)(1 / 2)

第四個問題,科學與政治的關係。我不傾向於提倡科學要為政治服務的口號。我認為這種口號本身不能說是十分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認為,從長遠的曆史來看,政治不是目的,政治主要是實現各個曆史時期經濟目的的手段,同時也是實現各個曆史時期其他社會目的的手段。社會主義的政治,是實現勞動人民經濟文化目的的手段。因此,毛澤東同誌一向教育我們為人民服務,我們從來不說也不可能說“人民為政治服務”。那樣說就顛倒了主從關係,就違反了馬克思主義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人民的需要才是目的。科學也是人民的需要。當然,科學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是一種手段,要追求一種真理就發展起來一種科學。

我們這樣說,並不意味著政治是不重要的,科學可以脫離政治。在我們的時代科學是不能同政治脫離的。政治是實現人民經濟文化需要的最重要、最強有力的手段,其他手段包括科學在內,在特定的條件下,不能不使自己的活動和政治要求協調一致。所以意識形態的各個領域,各種各樣的思想形式,各種科學思想的發展都不能離開政治。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科學為政治服務,但是這是在特定意義上講的,而不是一般意義上講的。可以拿打仗作比方,打仗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可是打仗的時候,作戰的部隊是最重要的,其他的方麵就要做支援工作。在這種意義上,也僅僅在這種意義上,科學也可以說是為政治服務的。

所以,如果要問,曆史科學能為政治服務嗎?可以回答說不能,也可以回答說能。這就看我們怎樣解釋這句話的含義。如果借口有政治需要,就要求曆史科學違背曆史科學的真實,篡改客觀事實,那樣將不僅破壞曆史科學,也將破壞社會主義的政治。因為依靠虛假的事實,不能構成曆史科學,同樣也不能構成社會主義的政治。事實是最有力量的。事實不能永遠被掩蓋住。曆史科學滿足政治需要的正確理解應當是,曆史向社會也向政治提供新的科學研究的成果,而社會和政治則利用這種成果作為自己活動的向導。這樣做,既完成了曆史科學本身的任務,也完成了政治所給予的任務。這不但絲毫沒有傷害曆史作為一門科學所應有的尊嚴,相反,它既增加了曆史的榮譽,也增加了社會主義政治的榮譽。因為這種政治是科學的政治,是建立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的政治。曆史學家能以自己的研究來為這種科學的政治提供科學的基礎和依據,這是它的光榮。所以,要看我們怎樣理解它。如果把曆史科學和其他科學為政治服務理解成為一種從屬於政治的臨時的局部的甚至錯誤的需要,那就會像剛才說的,既破壞了曆史科學,也破壞了政治本身。我們的曆史學家當然要拒絕這種毀壞曆史科學的做法。我們的馬克思主義革命家也要拒絕這種毀壞社會主義政治的做法。因為這種政治離開了科學,也就離開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要求的是科學的政治,真正適合時代需要的政治,為生產關係服務的政治,也就是為人民服務的政治。

應當提出,曆史學家為人民服務,可以是提出與迫切的現實問題有關的科學見解或建議;也可以是寫出高水平的科學著作,開拓人們的曆史視野,提高人們的科學認識能力,推動學術進步,爭得祖國榮譽。我們的社會主義政治是有遠見的政治。我們對曆史科學的這兩方麵工作都需要,都重視。

我在社會科學院舉行的幾次會議上曾經提出過一個口號,就是我們的社會科學院應當成為黨和政府的忠實的得力的助手。所謂做助手,不是意味著做應聲蟲。如果要做應聲蟲,那就不需要科學,不需要社會科學院這樣的機構,也不需要社會科學家的存在了。所以需要助手,是因為這個助手,能夠用他以科學家的良心和畢生的心血從事研究而取得的科學成果,貢獻給黨和政府,並且通過黨和政府,貢獻給人民,貢獻給曆史。曆史學家是曆史的研究者,同時也應當是曆史的促進者。我想,我們應當這樣來看待科學和政治的關係。這樣做,我們既不會對不起我們所從事的曆史研究工作,也不會對不起我們所獻身的社會主義政治。我們可以問心無愧地說,我們完成了曆史所賦予的光榮使命。

關於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的報告

中央宣傳部並報

華主席、黨中央:

我國迄今尚未編輯、出版一部大百科全書。這同中央、華主席的偉大號召,極大地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向科學進軍,建設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都是極不相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