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出版大百科全書的建議
中央編譯局薑椿芳
內容提要
世界各主要國家從18世紀中葉起就出版多卷本的大百科全書,現在第三世界國家也紛紛出版百科全書,我國也應盡早編輯出版大百科全書,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工具。為了早日編輯出版,可先出版百科叢書,編成一冊就出一冊,經過有關方麵和讀者提意見後,加以修訂,出版正式大百科全書。設想1989年建國40周年時出全。建議由中宣部、科委、科學院、社會科學院、教育部、出版局等單位派代表組成籌研小組,訂出方案,報中央批準後著手進行。
曆史任務、客觀需要
中國現在一般辭書很缺乏,大百科全書根本沒有。世界各主要國家,從18世紀中葉開始就出版大型的多卷本的百科全書。二百年來一再修訂再版,除了綜合性的百科全書外,近年還出版了許多分類百科全書,美、蘇、英、日、德等國,都有此種類型的辭書幾十種。現在第三世界國家,也紛紛出版百科全書,連獨立不久的蘇裏南這樣的小國,也在編印。
現在中國雖然還沒有編出百科全書,但自古以來一直有編著此種類型圖書的傳統。遠在三千年前就出現《爾雅》這樣百科全書的雛形。以後曆代都不斷編輯流傳。如魏有《皇覽》(共八百多萬字、大部散失),唐有《藝文類聚》,宋以後這類書籍更多,明朝的《永樂大典》被西方稱為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共有22900多卷。清代則有《古今圖書集成》,共10000卷,搜羅宏廣,引證詳明。這些書都是分類彙集前人的著述,還不是綜合概括各種知識(尤其不是最新知識)的百科全書。而《四庫全書》則是把曆代舊著,分類輯錄,易於檢查,屬於叢書性質。
解放前也曾試出過一些百科全書,例如《日用百科全書》及其補編和重編,《少年百科全書》、《中華百科辭典》等,內容簡單,不全麵;另外,《中華文庫》、《萬有文庫》,主要還是搜集舊著;《辭海》是辭典之外,加一部分簡要的科學知識,這些都和現代意義的百科全書相去很遠。解放後重新修訂的《辭海》,雖較舊版擴大和詳細,但也還沒有達到百科全書的要求。
現代意義的大百科全書是對過去積累的全部文化科學技術加以總結和概括,把當代的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工程技術、文學藝術以及軍事科學等整個知識和最新成就作出綜合的敘述;它每個詞目還不是各種學科的專門著述,但比一般基本知識的介紹更為高深和全麵,是各種學科的入門,便於讀者進一步向精、深、專鑽研。因此,我國今天編輯出版大百科全書,不僅是廣泛深入地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而且是要用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觀點對中國全部曆史、文化和古籍作出新的敘述和概括,並使我國廣大人民群眾大大提高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各個領域的知識水平的需要。大百科全書將是我國人民三大革命鬥爭的一個重大武器,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對提高工農業生產將是直接幫助。編輯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一項基本建設,它是曆史賦予的任務,是客觀的需要,是世界潮流的必然產物。
革命導師和領袖向來重視百科全書
革命導師、經典著作家都很重視百科全書的編輯出版。馬克思和恩格斯都認為百科全書是傳播和提高新舊科學知識的重要工具。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通信中討論過百科全書內容和編輯的問題。恩格斯在給馬克思的信中把當時德國的百科全書《會話辭典》稱之為“究竟是較好的最完善的基礎參考書”。馬克思和恩格斯曾為《新美利堅百科全書》寫了67條詞目。列寧也很重視百科全書,他稱讚法國的《拉魯斯百科辭典》是易於找到各種參考材料的工具書。列寧也曾為俄國《格拉那特辭典》寫過詞目,其中最著名的是《卡爾·馬克思》一條。
毛主席也很重視百科全書的編輯出版,《辭海》的重新編印就是在毛主席的批示下推動進行的。毛主席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勢》一文中指出:“為了建成社會主義,工人階級必須有自己的技術幹部的隊伍,必須有自己的教授、教員、科學家、新聞記者、文學家、藝術家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隊伍。”為造就這樣的隊伍,編輯出版百科全書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因為百科全書是搜羅古今中外一切學科基本知識的工具書,實際上就是毛主席向來提倡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這一重要方針的最好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