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附錄(1)(2 / 3)

為了加快發展科技文化教育,為了迎接新的文化高潮的來到,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中國大百科全書的編輯出版,無疑是當前刻不容緩的重要工作之一。

各國編輯出版百科全書情況

“百科全書”一詞起源於希臘文,意思是“普通知識範圍”,16世紀在西歐取得新的含義,有“各種知識彙編”和“知識的分類”之意。18世紀後,才逐漸取得現代通行的含義:一切知識部門和實際工作部門最基本資料的出版物。近年來經過各國編輯出版大百科全書,積累了不少新的經驗,這一詞的含義又更加充實和發展,編輯體係和方法經過互相參考補充,也越來越完善。

在古代,埃及、希臘、羅馬、阿拉伯國家,都出了不少百科全書類型的辭書;近代,由於大量的新發現,科學技術的新發展,各種科學知識的精細劃分,使編輯百科全書的工作,變得非常困難,因百科全書既要總結一切已經積累的知識,又要把所有這些知識歸納為一個完整的體係。於是,從17世紀下半葉起,歐洲幾個國家隻得先出版各種分類分科的辭典。這些辭典又先是重視神學、哲學、曆史、文藝,到了18世紀,英國才開始把注意力轉到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方麵(1704年哈立斯特出了《技術辭典,或藝術和科學英語大辭典》,1728年又出了張伯斯的《百科辭典,或藝術和科學大辭典》),這樣就漸漸地在分科辭典的基礎上進而出版百科大辭典(後來又倒過來,在編輯大百科全書的過程中,編出更專門更詳盡的各種分類分科的辭書)。德國在1732—1754年出版了《科學和藝術通用大辭典》(68卷),法國在1751—1780年出版了《百科全書,或科學、藝術和工藝詳解辭典》,接著,又在1782—1832年出版了《分類百科全書》(共166卷半),英國在1768—1771年出版了《英國大百科全書》(3卷),美國在1858—1863年出版了《新美利堅百科全書》(16卷),俄國在1890—1913年出版了《百科辭典》(共86分冊,在這以前也試出過幾種百科全書,但大多未出完),日本在1888—1890年出版《日本社會事彙》(2卷)。

每次較有權威的百科全書出版後,都對本國,甚至對一些別的國家產生巨大的影響。上麵提到的,法國從1751年開始出版的《百科全書,或科學、藝術和工藝詳解辭典》是18世紀中葉法國著名唯物主義哲學家狄德羅主編的,他邀集了當代許多傑出的思想家和活動家,如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等參加編輯工作,這些進步學者在編寫百科全書的旗幟下團結起來,成為當時法國政治上進步力量,他們自稱為“百科全書派”,他們對一切學科和曆史事實,用新的唯物主義觀點,另寫新的詞目,這些新的觀點,動搖了封建主義的思想基礎,為18世紀末的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作了思想準備。又如蘇聯在十月革命勝利後的第九年(1926年)就開始出版《蘇聯大百科辭典》,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觀點,對過去的一切學科和曆史事實,進行批判,重寫新的詞目,使蘇聯人民的思想一新,各種知識水平提高一步,為實現幾個五年計劃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幾個主要國家都大量出版修改、重編和新編的大百科全書,60年代和70年代則有更大的發展。有些國家的不同出版社出版類型相同、側重點不同的百科全書,互相競爭;多卷本和少卷本,解說繁複和說明簡要的互為補充;全麵綜合的和分類分科的分道揚鑣;插圖裝幀、索引參見各出心裁。近來,美、蘇、德、法、英、日等國,新出的分類分科專門辭典愈來愈多,各有二三十種不等。美國最近還出了電子計算機、環境科學等新百科辭典,蘇聯出了高等、初等數學的百科辭典,日本出了家庭、婦女、日用等百科全書。有些國家還為了易於查閱各國百科全書和各種分類辭典出了“指南”,如美國圖書館協會編印的《參考工具書指南》,1976年夏出版的第九版就列出各國工具書一萬多種,成為百科全書的百科全書。

現在第三世界許多國家也紛紛出版百科全書。印度、印尼都出了幾種版本。本國力量不夠的如古巴,就委托美國編輯、加拿大排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