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各國編輯百科全書的趨向
二百多年來各國編輯出版百科全書,積累了不少經驗,找到了許多較為科學的方法。舉英國和蘇聯的情況為例,可見一斑(見附件)。綜觀各國近來編輯大百科全書的情況,其總的趨勢,大致有以下幾點:
(1)德、英、美、蘇、日等國修訂舊版和出版大量新的百科全書,其他許多中小國家,包括第三世界的不少國家也都紛紛編輯、翻譯、出版不同類型的百科全書。
(2)在包羅萬象的綜合性的大百科全書之外,另出各種專科性的大辭典,或者更多注意編輯出版較為詳盡的各種專科辭典。
(3)從繁複向簡要方麵發展:敘述簡要,並不就是不注意全麵概括,而是去繁就簡,把更詳盡的內容轉移到專科辭書中去。
(4)多卷本與少卷本並行:多卷本從百餘卷改為數十卷,四五十卷改為二三十卷;同時又出二三卷三四卷的同名簡要百科全書,使用力求方便。或者一種百科全書包含三種編法:一編簡要,有如圖書館的總分類卡;二編詞目短小,有如小百科辭典;三編詞目解釋詳盡,三者可以互相使用。
(5)某一國的大百科辭典,從側重本國情況,發展到注意世界情況,美國、英國的百科全書,力求變成世界性的辭書,至少是英語世界的辭書。
(6)好些國家的大百科全書,不再按照版次出版,即不再是(例如)第13版之後出第14版,而是改為“連續修訂再版”。過去可以相隔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出增訂新版,現在科學技術、政治經濟日新月異,三五年即須另出新版,但讀者不可能每隔三五年就購買一套新版,用連續修訂法再版,除一部分詞目重新改寫外,大部分不動,小部分隻要增印數頁,這新的數頁,用原來詞目的頁碼,注明某某頁的A、B、C,讀者隻要購買這些連續修訂的材料,即可與自己的舊版本聯合使用。過去有些國家在某一版重印時,也作小量修改,既經修改,舊版即顯得過時,用連續修訂法之後,就可彌補這一缺點。另外就是過一段時間,出版一卷或二、三卷的補卷;每年出版一卷年鑒,把一年來在科技文化上的變化,政治、地理上的變動,世界各國的經濟統計等等,都搜集在內。
(7)許多國家的百科全書,近年來有從字母排列改為按科目排列的傾向,即按照各種學科分類排列出版。或者把字母排列和分類排列相結合。
(8)各國大百科全書都很重視“索引”,逐漸地又重視“參見”,詞目之首加“提要”,詞目之末加“參考書目”。開列某一學科的所有重要書名(原著文字),使讀者對各種學科既易於入門,又能進一步深入研究。互相參見愈多,使讀者觸類旁通,也易於入門和掌握全麵。
(9)為了使百科全書不因某些詞目牽涉難題或缺乏定論而拖延出版,外國百科全書一般是采用擺事實供參考的辦法,即將幾種情況或幾種意見擺出來,說明原委,讓讀者自己去判斷。或者說明某某問題“存疑”,暫作懸案。例如,《美國百科全書》(1946年版)的前言曾提到:美國百科全書“不任意預言,也不提出見解……它認為把發生了什麼事情,並且盡可能把事情是怎樣、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和為什麼發生的情況告訴讀者,這樣屬於爭論性質的問題就可讓讀者自己去做結論,這是最適合百科全書的目的的”。
(10)百科全書的詞目用文字詳解之外,也很重視圖片。現在各國百科全書日益增加圖片,其中包括:照片、畫像、名畫複製、圖表、地圖。彩色圖片的份量愈來愈重。還有一種《圖解百科全書》,每一詞目至少用一張圖片來說明。
(11)百科全書是常備和必備的參考工具書,故裝幀力求精美,往往金碧輝煌,十分豪華,現在新的趨向是多出售價較低的普及本,或者在豪華本之外,另出廉價的普及本。
(12)有些國家還不能自行出版,便翻譯他國較有權威的百科全書,或譯全書,或譯個別詞目(如我國曾出版百餘種《蘇聯大百科全書選譯》),近年來新的趨向是某些大國也翻譯別國的百科全書。例如美國購得《蘇聯大百科全書》的版權,著手把它全部譯成英文,並翻譯蘇聯的《數學百科全書》、《無機物百科全書》,東德翻譯蘇聯《初等數學百科全書》。意大利和希臘也翻譯出版蘇聯的大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