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點設想
解放後不久,就有一些同誌倡議和計擬編輯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科學發展的12年規劃(1956年“八大”決議中提到)曾確定把大百科全書的編輯工作包括在內,由於種種原因未能著手。1975年的廣州辭典工作會議,又曾提到這個問題,但對此未加討論,當時宣布準備以後另行研究。
解放前出版的《辭海》,在毛主席批示的推動下,1965年出版了改編新版(未定稿),從1972年起又對“未定稿”進行修訂,按學科分冊出版,內部發行,征求意見。《辭海》在範圍、內容上還不能滿足當前讀者的需要。1965年出版的《近代現代哲學社會科學人名資料彙編》也和《辭海》一樣,都為未來的大百科全書做了準備工作。
目前有些單位正在編輯(例如音樂辭典)、準備編輯(例如哲學辭典)、翻譯(例如蘇聯曆史百科辭典)分科專門辭典,這些也是與編輯大百科全書有關的工作。
有好多同誌關心和呼籲編輯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並且提出了一些設想。這些設想大致可以歸納如下:
(1)早日著手編輯中國大百科全書,要編的正是大百科全書,而不是小百科全書或者分科辭典。有人主張先編出一些主要的分科辭典或小百科全書,然後在這些辭書的基礎上編輯大百科全書。照一般國外的經驗,是編出了大百科全書,再編小百科全書,然後再編各種更專門的分科辭典,蘇聯1926年開始出大百科全書,1928—1931年出小百科全書,1950年開始出第二版大百科全書,1957年出第三版小百科全書,1953—1955年出三卷本的百科辭典,1927—1936年出《工程技術百科全書》,1925—1928年出《農業百科全書》,等等。如果先編出各種專科性的辭典,就得曠日持久,推遲大百科全書的出版。在編輯大百科全書的過程中,可以由負責各專科編輯的同誌同時編輯本專科的更詳盡的辭典,實際上有些國家就是這樣做的。或者反過來說,已在和將要編輯分科辭典的同誌,吸收參加百科全書,對兩種辭書都可發揮作用,也就是說,這兩種工作可同時並進。
(2)所以希望早日編輯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還因為由於林彪和“四人幫”反黨集團的幹擾和破壞,十餘年來科技文化專門人才的培養脫節,尚存的老一輩的人才逐年減員,今後由於自然規律還將使這些人才的一部分衰老死亡,而新的一代的培養接不上,現在使大百科全書急起快上,正是針對這種脫節現象。現在不開始這一工作,勢必較長時期地推遲這一工作。
(3)為了能使大百科全書及早和讀者見麵,並且考慮到有些詞目可能一時定不下來,使全書不能及時出版,建議先出版百科叢書,可定名為《中國人民百科叢書》,不分字首,不分字母,不分學科,編成一冊就出一冊,這叢書經過有關方麵和廣大讀者提意見後,加以修訂再出版正式百科全書(英國《張伯斯百科全書》在1859—1868年的十年間,每周出一冊,共520冊)。
(4)設想《中國人民百科叢書》在半年之內就開始出版,在1979年建國30周年時,就開始出正式的《中國大百科全書》,同時叢書仍繼續出版。計劃到1989年建國40周年時出全《中國大百科全書》。
(5)有關科學技術的一般詞目,外國曆史、地理、文化、藝術、人名、書名等詞目,可以從外國百科全書中選譯,經過修訂、加工後,即可采用。據《英國大百科全書》說,一部百科全書,大約3/4的詞目要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之後才需修改,隻有1/4的詞目要不斷修改。也就是說,一般百科全書的3/4的詞目內容是比較穩定的,選擇各國百科全書中的這類詞目來修訂加工是可取的。
(6)根據世界各國大百科全書編輯的經驗,《中國大百科全書》分學科排列較為適宜,這也符合中國自古以來編類的傳統,另加拚音字母、部首筆畫等索引。索引之外也應采用“參見”、“附見”、“參考書目”,長詞目前加提綱等編輯方法。
(7)大百科全書和叢書的編輯工作,由一位中央同誌掛帥,網羅全國各學科的有成就的專家,組成編委(約四五十人),下設總編部(約二十餘人),設總編一人,副總編數人,負責全部編輯工作;另外設立資料、行政等科室。每種學科,責成有關大學、學院、科研單位組設編輯組,承擔編譯、定稿工作,其組長一般由編委一人兼任。編委不脫產,總編部一部分為專職人員,編輯組一般也不脫產。資料、行政機構,可以《辭海》編輯部原機構為基礎,適當調整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