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編寫和翻譯詞目的稿件,一般付給適當稿費,不作為硬性任務派給有關單位承擔,以免影響本單位的工作,或這些單位不願接受派給的任務。
(9)全書字數預計約3000萬字,相當於目前人民出版社一年的排印量,加上叢書排印量,逐年均衡排印,不致影響國內其他排印工作(擬仍以上海中華書局印刷廠為排印基地,該廠排印《辭海》,各種字體和符號的銅模比較齊全,工人也熟練)。目前紙張供應較困難,估計一二年後可以緩和,不致影響百科全書和叢書的出版。
(10)為研究、籌備和具體著手此項工作,建議由中宣部、科委、科學院、社會科學院、教育部、出版局等單位代表組成一個五到七人的籌研小組,開始計擬各項具體措施,定出方案後,報請中央批準,以便早日著手工作。
以上建議,隻是約略的初步的設想,是否有當,要請中宣部考慮決定。
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關於成立《郭沫若文集》編輯出版委員會
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關於成立《郭沫若文集》編輯出版委員會和籌建郭沫若紀念館的兩個請示報告
一、關於成立《郭沫若文集》編輯出版委員會的請示報告
(一九七八年八月九日)
中央宣傳部並報中央:
郭沫若同誌是我國傑出的作家、詩人和戲劇家,又是馬克思主義的曆史學家和古文字學家。他和魯迅一樣,是我國現代文化史上一位學識淵博、貢獻重大的著名學者。他在哲學社會科學的許多領域,包括文學、藝術、哲學、曆史學、考古學、金文甲骨文研究,以及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和外國進步文藝的翻譯介紹等方麵,都有重要建樹。為了紀念這位卓越的無產階級文化戰士,繼承他留下的十分豐富和珍貴的遺產,我們準備成立《郭沫若文集》編輯出版委員會,搜集整理郭沫若同誌未出版的文稿、書信、劄記、談話記錄等,重新修訂出版《郭沫若文集》。
《郭沫若文集》編輯出版委員會擬由下列同誌組成,周揚任主任;委員(以姓氏筆畫為序):於立群、尹達、馮乃超、馮至、任白戈、成仿吾、齊燕銘、張光年、李一氓、李初黎、沙汀、宗白華、茅以升、茅盾、林默涵、侯外廬、錢三強、夏衍、夏鼐、曹禺。
委員會下設辦公室,由吳伯簫、黃烈負責,由我院文學研究所、曆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哲學研究所分別擔任有關方麵文稿的具體編輯工作。
如經中央批準,我們即準備召開編委會,擬訂計劃,開始進行工作。
以上意見當否,請批示。
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
一九七八年八月九日
二、關於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和
籌建郭沫若紀念館的請示報告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十四日)
中共中央宣傳部並報中央:
《郭沫若文集》編輯出版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已於10月27日在京召開。在京委員於立群、尹達、馮乃超、馮至、成仿吾、李一氓、李初梨、沙汀、宗白華、茅以升、林默涵、錢三強、夏衍、夏鼐、曹禺等共到16人。
會上就編輯出版郭沫若著作的意義、方針和方法問題交換了意見,大家認為郭的著作方麵很多,作為《文集》不易全部容納,不少同誌主張出版全集,也有主張出叢書或文庫的,書名一時還定不下來。《郭沫若文集》編輯出版委員會擬改稱“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書名俟以後看情況再定。原有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郭沫若文集》仍可繼續出滿20卷(已出17卷)。編輯出版委員會須製定較長時間的工作計劃,首先應即采取措施,廣泛征集郭沫若遺著、書信、題詞、照片、講話記錄等有關資料,加以複製、影印、整理,同時就已出文集分頭進行校訂和注釋工作,爭取在明年“五四”運動60周年和建國30周年,開始出版新編的郭沫若著作,計劃在兩三年內出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