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去年年底,全國有21個省、區、市設立社會科學院,7個設立社會科學研究所,西藏正在籌備中。去年六月底,上述28個院、所共有人員4135人,科研人員占一半,共2079人,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從事社會科學研究多年的研究人員。各院、所都由省、區、市委的宣傳部領導。在十年浩劫中,它們的房屋、圖書、資料都損失殆盡,現在的處境都很困難。1981年28個院所的經費總共1400萬元,平均每一院、所每年隻有50萬元。各省、區、市院所的研究工作大都著眼於地方,注重聯係本地的實際和發揮自己的優勢。從它們的研究成果、出版期刊和積累資料看來,大多數院所雖然困難很多,但工作是很有成績的。
從1978年冬開始,由社會科學院的一些研究所倡導,社會科學各學科的研究人員先後分別成立了群眾性的學術組織,即各種學會或研究會。到去年年底,全國性學會、研究會已達189個(見附注六),它們的骨幹和主要會員大多是上述四個方麵的科研人員。現在已有18個省市成立了社聯,但全國社聯(“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團體聯合會”的簡稱)還未成立,各全國性學術組織還沒有一個統一的領導機構。
1977年經中央同意,社會科學院和教育部共同設立了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會議籌備處,並於1978年召開了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會議預備會。會後全國各科研機構和各學科的學會為編製研究規劃作了大量的工作,分別開了許多專業會議,製訂了各學科的研究規劃草案。全國規劃會議本打算在去年召開,後因各種原因未能如期舉行。
根據上述情況,為了充分調動上述四個方麵的積極性,促進我國社會科學研究事業進一步的發展,我們有如下五項建議:
一、建議國務院按照精簡機構的原則,指定一個已設的職能機構,統一管理全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事業,其主要職責是:負責製訂和組織實現社會科學研究發展規劃,協調各科研機構的研究活動,草擬和督促執行有關社會科學研究的政策、法令和規定,掌握科研人員的培養、使用情況並提出改進意見,以及管理和組織提供研究工作所需要的物質、技術條件。省市院(所)的經費、編製、基建計劃、人員培訓等則由上述職能機構相應的省級機構負責。現在歸口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擔負的製訂全國研究規劃、評定研究人員職稱、授予學位、審批外事活動等工作也移交該管理機構負責。
二、建議在今年或明年召開全國社會科學研究規劃會議,製訂到1985年的研究計劃和1986年至1990年的遠景規劃。這個規劃會議的籌備機構在中央宣傳部指導下,由國務院管理社會科學事業的職能機構和教育部、社會科學院共同組成,以社會科學院為主。
三、建議在今年或明年召開全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會議同時成立“社聯”,即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團體聯合會,其主要任務是組織、支持和協調所屬各團體開展學術活動,編輯、出版書刊,普及哲學社會科學知識,對各項建設事業的方針政策提出建議,開展國際學術交流活動,以及關心成員的福利等等。“社聯”和“文聯”、“科協”一樣由中央領導。
四、建議設立全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現在各科研機構的經費都很困難,因而一些重要的科研項目不能進行,不少重要的資料不能收集整理,許多有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不能出版,大多數學會、研究會也因經費沒有來源難於開展工作。為了適當解決上述困難,特別是為了有重點地支持那些對社會主義建設有重要意義和在學術上有重要價值的研究項目,建議在1980年和1981年財政部為補助全國重點科研項目和部分學會、研究會活動費用每年撥交社會科學院250萬元的基礎上,增撥一部分經費,同時也接受其他方麵的贈款,設立全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至於如何成立管理基金的組織和如何使用基金的問題,可留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會議上討論解決。在這之前,此項基金暫時仍由社會科學院管理。
五、建議教育部提高文科學生招生比例和製訂培養社會科學科研人才的計劃。我國必須擁有一支強大的高水平的又紅又專的社會科學科研隊伍。要達到這個目的,需要采取多種措施,其中根本的一條就是要為培養優秀的社會科學研究人才提供肥沃的土壤。解放後文科學生(包括人文科學、社會科學、法律和美術)所占的比例逐年下降,1979年雖略有回升,也僅占8.5%,而同年理工科則為40.8%(見附注七)。這種比例是畸形的和不合理的。和外國比較,我國文科學生所占的比例也最小。當然這有它的曆史原因。我們建議今後在辦學和招生計劃中,文科院係和文科學生應逐步占有較高的比例,並且要保證學生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