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朱熹與陸九淵“論敵”相親(1 / 1)

南宋時期,朱熹(1130—1200)和陸九淵(1139—1192)是當時一對“論敵”。

朱熹是嫠源(今江西嫠源)人,他是繼孔子以後在我國封建社會裏影響最大的唯心主義哲學家。他的學問很淵博,著作很多。朱熹哲學思想體係中的基本範疇是“理”。他認為“理”是萬物生成的本源,而“氣”則是構成萬物的材料。他說:“有理而後有氣。”

陸九淵是撫州金溪(今江西金溪)人,是一個主觀唯心主義的哲學家。他提出“心即理也”的理論,認為“心是天地萬物的本源”。他說:“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朱熹和陸九淵這兩位當時頗有影響的學者,學術觀點針鋒相對,常常發生爭論,唇槍舌劍,據理爭論,互不相讓,各持己見,爭論了十幾年沒有個結果。1176年陸九淵和朱熹在江西信州(今上饒)鵝湖寺進行了一場大辯論,這就是我國哲學史上有名的“鵝湖之會”。朱熹把封建的倫理綱常說成是客觀存在的天理;而陸九淵,則把封建倫理綱常說成是人所固有的本心。但他們的爭論根本目的都要人民安於現狀而不要起來反抗。

在教育學生上二人也是見解不同。朱熹旗幟鮮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要教育學生明白道理,必須多讀書。”陸九淵針鋒相對地提出:“道理存在於人們的思維中,書讀多了反而糊塗。”

朱熹不同意這種觀點,拍案而起:“學習不破萬卷書,怎能有出息?”陸九淵簡直怒發衝冠了,他堅持說:“書籍堆積如山,何年何月才能讀完?”

這場爭論,兩人都聲高顏厲,麵紅耳赤,爭吵得不可開交。但是朱熹和陸九淵哲學思想和治學思想上的分歧,無數次的爭論,並沒有妨礙他們之間的友情。反而在爭論中加深了友誼,成了論敵相親的好朋友,他們兩人互拜為師,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取長補短,完全沒有門戶之見。

後來,朱熹在廬山腳下辦起了“白鹿洞書院”,他不但自己親自講學,還熱情邀請陸九淵前來為學生講學。而“論敵”陸九淵便欣然前去講學,他深刻細致地剖析當時科舉製度的種種弊端,使許多身受其害的學生很受教育,有的竟痛哭流涕,悔恨莫及。而朱熹對他的講課非常讚賞,還將陸九淵的治學警句鐫刻在石碑上,立於“白鹿洞書院”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