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是唐代傑出的政治家。他一生剛正磊落,守法不移。他身為朝廷的國公、宰相,由於敢於直言相諫,因此深受皇帝李世民的高度信任和重用。李世民把他喻為曆史的一麵“鏡子”。魏征身上具備許多優秀品質,其中節儉樸素可堪稱世人的楷模。他提倡節儉治國,自己身體力行,率先垂範。

由於李世民采納了魏征提出的“偃武修文”的主張,又對邊境各少數民族和四鄰各國采取了較好的安邊政策,因此,四海安定,國家興盛。於是,陶陶欲醉的李世民,不斷地在宮中大會賓客,四鄰來使,他不惜萬金,鋪張歡迎。眾大臣們都在盡情地稱賀,唯有魏征坐在一旁,默默不語。他在想什麼呢?他望望各人筵前,山珍海味,豐盛無比,金杯銀盞,醇(唇,酒味純美)香四溢。再看看這寬大的金殿,熏香繚繞,四周擺著各種形製精美的幾、案、格櫥、鍾鼎玉石,金銀諸器,鋥鋥發光。一切多麼富麗堂皇呀!是啊,國家興盛了。李世民這樣陶陶,是不是忘記了前三年的艱難?是不是忘記了隋煬帝揮霍無度,奢侈誤國的教訓?是不是忘掉民心不可失?得民心者,得天下。國家方才興盛,如何保持這興盛呢?魏征想到這裏,感到這是當前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必須立即提醒李世民。

在酒席筵上,魏征利用李世民讓他發表見解的機會,飽含深情地說:“陛下,今日國家內外安定,初見興盛,臣為此喜淚沾襟。可是,臣又有所憂慮,國家值此方興未艾之時,陛下安居這富麗典雅的宮殿,飽享這鍾鼎玉食,金銀珠寶之樂,會不會‘居——安——忘——危?’”魏征一字一頓地吐出了“居安忘危”四字,然後又疾如迅風地接著說道,“陛下,樹根不深,枝葉不茂!水源不足,水流不遠。當今國家初興,根基不厚,必須居安思危,節奢侈,去浪費,一如既往,長謀遠慮,以民為重,勵精圖治,否則前途堪憂!切盼陛下恕臣一片愚忠!”

李世民聽了此言為之一震,轉眼看著魏征,正欲言語,忽然一侍臣進宮來報,原來又有十個國家和君長要來朝見,李世民十分高興,就此下了一道口詔,要求朝廷各方麵作好準備,舉行隆重的儀式款待來使,不得有失大唐的體麵。

魏征料到,此事必然又要花費大量錢財。可是,如何處理四鄰的友好關係呢?一會兒,魏征很快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魏征向李世民說道:“臣還是那句老話,陛下應當居安思危!當前主要是節儉。剛才,陛下傳旨,要大擺儀式,接待西域來使,臣以為這樣做於國不利。東漢光武帝在國家困難的時候,就暫時拒絕和西域來往,目的就是減輕勞費。眼下,國家雖然初興,而邊境百姓還很窮困。不久前接待高昌國王來朝,已經加重了沿途百姓的負擔。現在又有十國使者要來,其人數不少於千人。這麼大的隊伍,從西域到京城,路途幾千裏,我們遠接遠迎,該要有多大開銷啊!國家和地方,尤其是邊境的百姓都承受不起這個負擔哇!往後,他們還要不斷地來……”

有人竟然打斷魏征的話,說:“依魏大人之言,莫非是拒客於千裏之外?”李世民深知國庫的虛實,認為魏征主張節約,也符合國家的實際。但是,四鄰的友好使者不能不以禮相待啊!

魏征仿佛看到了李世民的心思,仍然不動聲色地說:“依愚臣之見,眼下四鄰來使,有一個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希望和邊境百姓互市貿易,俗話叫‘做買賣’。我們可以答應這個要求,使雙方互通有無,和睦相處。這樣,四鄰滿意,百姓高興,我們也可以不必鋪張歡迎。四鄰百族,大家常來常往,既節儉,又友好,豈不兩全其美!”

李世民聞言,不覺歡喜。剛才“居安思危”的勸告聲,深深地觸動了李世民。是呀!倘若不注重節儉,忘記了前三年的艱難,國家就不能繼續興盛,大唐功業就難預料!李世民想到這裏,驀地轉身,深情地望著魏征,慢慢地轉向房玄齡:“房卿!朕方才的口詔收回,速派人傳令,停止遠迎!”

魏征個人的生活十分節儉樸素。貞觀17年,魏征病倒了,人們不斷來到魏征家中,發現魏征的住房簡陋,連一間接待賓客的正廳也沒有,甚至連床上的被單都很不講究。李世民得悉這些情況,感慨不已。

李世民聽說魏征病情加重,預料這位老臣餘日不多,自己即將失去一位忠心耿耿、直言敢諫的良臣,一時心情沉痛,沒有叫人通報,就禦駕親臨了。在魏征家裏,李世民舉目向四邊看看,隻見室內的陳設樸素無華。不覺暗自感歎:在這樣繁華的京城中,誰相信這竟是國公、宰相的府第?

第二天,李世民又親自帶著太子和公主一同來看望魏征,並把公主許配給魏征的兒子。魏征來不及答謝,就與世永別了。

魏征死後,李世民十分悲痛,賜給他一品官的儀仗,命令九品以上的官員都參加治喪。朝廷罷朝五天,隆重舉哀。

魏征的夫人裴氏見喪事這麼隆重,向朝廷辭謝說:“魏征一生節儉樸素,現在按一品官的禮儀哀悼安葬他,這麼厚重,這不是魏征生前所願。”

李世民尊重魏征的遺誌,接受了裴夫人的要求,改為從儉辦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