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一生致力於變法事業和文學創作,對於吃穿打扮這類事情,從來也不放在心上。平時,朋友們看見王安石總是穿著一件舊衣服。有個朋友就說,安石準是有了怪毛病,一定是不喜歡穿新衣服。為了驗證這一猜想,有一天,趁洗澡的時候,他偷偷地把王安石的舊衣服拿走了,又放上了一套華麗的新衣服。過了一會兒,王安石洗完澡,拿起那套新衣服,連看都沒看,穿上就走。他根本沒發現自己的衣服被人換過了。這時,朋友們才明白,王安石專心幹事業,對平時穿什麼衣服根本不注意。

至於吃飯,王安石從來也不挑揀,家裏做什麼,他就吃什麼,隻要能吃飽,就行了。後來,王安石做了丞相,家人們私下傳說他愛吃獐脯。這話傳進王安石夫人的耳朵裏,夫人好生疑惑,心想:相公平日吃東西從來不挑揀,難道做了丞相口味就變了嗎?

想到這裏,就喚來家人問道:“你們怎麼知道相公愛吃獐脯呢?”家人答道:“我們親眼看到相公不吃別的,隻吃獐脯。”

夫人想了想,又問道:“吃飯時,獐脯放在什麼地方?”

家人說:“放在相公麵前。”

夫人心中一動,吩咐說:“明天吃飯時,你們把獐脯放到離他遠的地方去,把別的菜放在相公麵前,看看相公怎樣?”

第二天,家人來報告說:“我們照夫人的吩咐做了,今天相公隻吃了眼前的菜,那盤獐脯連動也沒動。”

身為宰相的王安石,雖官高祿厚,但自己不講穿、不講究吃,招待來客也不失節儉。

一次,王安石兒媳家的蕭姓公子,趁來汴京遊玩的機會,特地華衣錦服,來拜相府。這位蕭公子,在家嬌生慣養,吃慣了美味佳肴。這次來相府,滿以為會有什麼珍饈美味大飽口福。一上午,禁食節茶,以迎盛宴。

時近中午,仆人來喚。蕭公子跟隨仆人來至餐廳。出公子意料的是,桌上隻有幾盤家常便菜,幾杯薄酒。他有些失望了。又一想:宰相府焉能如此寒酸!酒過數巡,王安石說了聲“進湯飯來!”隨後,仆人便把一盆湯和兩盤薄餅放在桌上。蕭公子徹底失望了,隻好拿起一張餅,去掉邊和皮,勉強吃了餅心,便撂筷了。這蕭公子哪裏知道,這便飯還是王安石的待客飯呢,他平日隻有一菜一湯啊。

王安石看了看桌上的殘餅,想:百姓多有食草根、樹皮、觀音土者,年輕人竟如此不知節儉,怎能興國立業!於是,對蕭公子說:“公子,你讀過唐朝李紳的憫農詩《鋤禾》嗎?”蕭公子答道:“讀過。”接著,背了起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王安石捋著胡子說:“背得好!公子,你一定知道這詩的含義吧?”王安石的小兒子搶著說:“我知道,是說農夫頂著晌午的烈日去鋤禾,汗滴灑在禾苗下麵的土裏,誰能知道盤子裏的飯,一粒粒都是辛苦勞動換來的。”王安石道:“說得好。既然這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把這殘餅吃了吧!”說完,拿起一塊,大口大口地吃起來。蕭公子趕快搶著吃……

王安石倡節儉食殘餅的事,一時被傳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