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愛民模範謝臣艱苦樸素的故事(1 / 2)

1963年8月,在一次抗洪搶險中,謝臣奮不顧身搶救遇難群眾,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為了表彰謝臣的功績,北京部隊追認他為“優秀共青團員”,國防部追授他“愛民模範”光榮稱號,並命名他生前所在的班為“謝臣班”。

三件“寶”

提起謝臣,戰士們自然會想起他的三件“寶”:一把層層迭迭補了七層的舊雨傘,一條隻有三尺長一尺多寬的羊毛毯,一把已被山石磨去了三分之一的羊鏟。長辛店人經常用他的這些遺物來教育後人,要勤儉節約,要熱愛集體的事業。

謝臣原來在生產隊放羊。公社給每一個放羊人員發了一把油布雨傘、一條羊毛毯子、一把新羊鏟。按規定這些東西一年一發,以舊換新。謝臣領到雨傘、毛毯和羊鏟後,心裏非常高興,他說:“社裏真關心放羊的,一定要把羊放好。”

第二年,別的羊倌雨傘和羊毛毯都破了,從隊裏領來了新的,他卻沒有領。別人問他,他說:“還能用,今年不領了。”其實誰都知道,他的雨傘盡管用得細心,經過一年的風吹雪打雨淋日曬,早就出了窟窿。羊毛毯也因為常用它包羊,磨破了。又過了一年,他仍然沒去領新的。第四年,老羊倌謝洪齋不見謝臣領雨傘和毛毯,便找到他問:“你的雨傘和毛毯用夠年頭了,怎麼還不去領新的?”他還是那句話:“還能用。”當老羊倌看到他的破雨傘已補了三層,毛毯隻剩下半塊時,心裏很難過,謝臣搶先開口:“三爺,現在咱們社裏還窮,能湊合用就湊合吧!實在不能用了再換。”話不多,可打動了老羊倌的心:“這孩子原來是為了社裏少花錢啊!”他不再說什麼了。

這三件寶整整跟了謝臣四年多,他把這三件東西視如珍寶。入伍的前一天,他把毛毯曬幹,把雨傘包好,把羊鏟擦淨,交給老羊倌謝洪齋,囑托說:“三爺,你給保存好,我服役期滿回來放羊還要用。”老羊倌收藏起這三件東西,感慨地說:“放心吧,我一定給你保存好。”

謝臣犧牲後,老羊倌謝洪齋一直收藏著這三件已破爛不堪的“寶貝”,始終不願扔掉。每當放羊的青年人鬧思想問題時,他便拿出這些東西,給大家講一講謝臣和他的三件“寶”的故事。

兩個針線包

針線包,炮三連的幹部、戰士,每人都有一個。但在謝臣同誌的身上,卻常常帶著兩個。這兩個針線包,早在1958年給公社放羊時就有了。因為那時候羊多,牧羊人少,謝臣為了管好集體財產,在羊圈跟前搭了個小棚子,晝夜住在山上,衣服破了沒有時間送到家裏縫補,便向母親要了些針線,自己動手縫補。後來牧羊用的雨傘破了,毛毯縫補的整整齊齊。從此,在他身上出現了這兩個針線包。

1960年謝臣入伍,這兩個針錢包也跟他到了部隊,成了他整天不離身的寶貝,用它們縫過炮衣,補過籠布和戰友們的軍裝。謝臣當了馭手以後,這兩個針線包的用處就更大了。比如他使用的那一套鞍具,都已經超過使用年限四五年了。鞍子、皮套裂了許多大大小小的縫縫。謝臣接過這些東西,當天晚上就縫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