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愛民模範謝臣艱苦樸素的故事(2 / 2)

一天,班長李樹山見套擁子實在不能用了,就對謝臣說:“你的套擁子,已用夠年頭了,可以領個新的。”謝臣說:“不,等我想想辦法,修理修理還能用。”第二天中午,謝臣從廢舊物資中,找了一截雨布,在同誌們睡午覺的時候,拿出他那特有的“針線包”,按照原來套擁子的模樣,做了一個新套擁子,隨手又把那個舊的修了修,謝臣使的車上有了兩套套擁子。新舊交替使用,就更節省了。

“萬寶囊”

連部衛生員梁錫波和謝臣是同鄉。一天下午,他聽說謝臣的家屬來隊探望謝臣,吃過晚飯他想去看看鄉親。一出門,正碰見謝臣背著一個鼓鼓囊囊的挎包回招待所去。他知道謝臣是連裏的節約標兵,平時從不亂花一分錢,挎包裏準不是吃喝東西,可是他一轉念,也可能是家裏人給他捎來了水果。於是,便跑了幾步追上謝臣,拍了一下他的挎包,好奇地問:“是家裏捎來的吧,拿出來大家欣賞欣賞嘛!”

“行!完全可以。”謝臣笑嗬嗬地說著,把挎包遞在梁錫波手裏。梁錫波接過挎包,沒等打開,就把手伸進挎包裏,一把抓出了三根皮條。“好家夥,還用三根皮條在上邊打掩護。”梁錫波又使勁摸了摸,沒摸到什麼像水果的東西,倒有一個什麼東西把手紮了一下,他“唉呦”一聲趕緊把手拿了出來。等他把挎包打開往裏仔細一看,全都是些破破爛爛。除了皮條,還有麻繩,大小釘子,各種螺釘帽,小起子、木棒棒、馬尾,足有十六七樣東西。

“你放這些東西幹什麼?”梁錫波奇怪地問。謝臣接過挎包說:“用處可大呢!賣什麼的吆喝什麼,你當衛生員‘十字包’裏離不了藥,我是馭手就不能少了這些東西。如果馬車、套具有了毛病或是少了零件,有了這些東西就能馬上治好。”梁錫波一聽馬上明白了一切,給謝臣這個挎包送了個名字叫“萬寶囊”。

其實“萬寶囊”這個名字早在馭手中傳開了。平時無論誰的馬車、套具,丟了零件或磨損了,都會習慣地到謝臣的挎包裏找一找。一次馭手陳其奎的大車輪胎掉了一個八角釘,他想到連裏去領,謝臣見到後,馬上從挎包裏給他取出了一個同樣大小的八角釘。還有一次馭手李球在套車時馬把後秋踢斷了好幾節,謝臣從挎包裏找了幾根皮條給他修好了。

謝臣同誌這個“萬寶囊”裏的東西不是上級發的,也不是他用錢買來的,而是他利用出車和休息時間在垃圾堆上揀來的。

謝臣同誌勤儉節約,是從點點滴滴,一分一厘入手的。他之所以這樣事事講節約,處處講勤儉,用他的話來說就是:“我們國家還處在一窮二白的境地,要奮發圖強,自力更生,每個革命戰士都要胸懷大天地,著手小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