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太行壯舉——“新愚公”張榮鎖(1 / 2)

回龍村是地處豫西北與山西搭界的太行深山之中不足千人的小山村,自古以來,回龍村的老百姓“住在深山溝,守著光石頭;窮得叮當響,鬼見都發愁;小夥打光棍,閨女往外走”。直到1993年秋天,一個叫張榮鎖的退伍軍人到這裏當黨支部書記,這個村的命運改變了。

1980年,張榮鎖退伍回到位於群山之中的家鄉。家鄉的極端貧困讓他心痛,他再次走出大山,下礦井、賣藥材、采石頭,靠勤勞致富,幾年間他成為遠近聞名的百萬富翁。富裕起來的張榮鎖,心裏卻一天也沒有舒坦過。他總想為這方山水做點什麼。

1993年秋天,輝縣市村“兩委”換屆。時年37歲,已在外經商13年,以200多萬元資產成為“全鎮首富”的退伍軍人、共產黨員張榮鎖,主動向鎮黨委請纓,要求回到故土回龍村當支書。當時回龍村的貧窮狀況,在改革開放已10多年的中國農村實屬少見。這個地處豫西北與山西搭界的太行深山之中不足千人的小山村,竟被40多道山崗峰梁隔離成17個自然村。封閉狀態下的回龍村沒成為“世外桃源”,倒成了“極貧部落”。已是20世紀90年代,這裏依然是運輸靠人背,磨麵靠石碾,照明靠油燈。沒錢娶嫁,村裏青年人大多是“換親”成家。不少人家農閑季節一日隻吃一頓飯……

剛剛上任的張榮鎖決定首先解決村民的送電問題。“這麼高的山,能送上電?送天上的閃電吧?”村民將信將疑。是的,往山上送電談何容易!回龍村崖上崖下相差高度800米,直線距離5公裏。要把幾十根每根500多公斤的水泥電杆,抬上海拔1700米的老爺頂,其間要穿過幾道溝,翻過幾架嶺,還得攀上絕壁,登越險峰。過去,市、鎮供電部門也曾勘測多次,都因“電杆無法抬上山”而擱置下來。

12人抬一根電線杆,腳踏著根本沒有路的山崖礫石,一步一步往上挪。有的地方坡度太大,空身往上爬都困難。如若有一人鬆勁,千斤重的電杆就會直衝而下,後果不堪設想。張榮鎖自己抬電杆大頭的最末節,承受最大的重力,承擔最大的風險。他以此激勵大家:“你們放心地抬吧,電杆滑下來,要砸也是先砸我!”

電杆抬到懸崖絕壁前,無法再抬了,大夥兒就用粗大的長繩拴住電杆的一頭,幾十個人喊著號子,一寸一寸地往上拖。不少人雙手被繩子勒得皮開肉綻。就這樣,苦鬥35天,硬是把78根水泥杆“栽”上了崖頂。

“我們要敢於走前人沒走過的路,幹前人沒幹過的事,把貧窮拋在身後,讓富裕變為現實!”送電戰役的勝利給張榮鎖帶來了無限的鬥誌,看著回龍村的座座荒坡,亂石遍布。星星點點的貧瘠土地嵌在石堆間,掛在高坡上,沒個像樣的地塊供村民種糧種果。1993年初冬,張榮鎖率領全村430名勞力,開赴大栗園自然村旁的三座荒坡,展開了開荒造田的戰鬥。首期開荒完畢,張榮鎖累得病倒了。高燒使他黝黑的臉膛漲得通紅。人們解開他的衣領,發現他的肩頭腫得老高,皮肉和內衣都沾在了一起。再看他的右手大拇指,已淤血變得黑青,解放鞋被割開幾厘米長的口子,膿血滲出了鞋外……整整一個冬天,張榮鎖和村民們一起披荊斬棘,挖山刨土,砌石壘岸,硬是在茫茫荒坡上壘出38道石牆,從荊棘亂石間掏出90畝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