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全者昌,失全者亡。
——漢·枚乘《上書諫吳王》
品德完美的人必定事業興旺,品行不正的人必定滅亡。
亡德而富貴,謂之不幸。
——漢·班固《漢書·景十三王傳》
沒有品德而成為了有錢有勢的人,真可以說是很不幸的啊!
馬不伏櫪不可以趨道,士不素養不可以重國。
——漢·班固《漢書·李尋傳》
馬不在欄裏飼養就不能疾奔,人不經常修養就不能報效社會。
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漢·班固《漢書·董仲舒傳》
有仁義的人,端正道義而不貪圖利益,宏揚道義卻不計較名利。
歸咎於身,刻己自責。
——漢·班固《漢書·杜周傳》
歸罪於自己,克製、責備自己。喻指遇事先從自身找毛病,嚴格要求自己。
欲人無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
——漢·班固《漢書·枚乘傳》
說別人不是又不想讓人聽到,不如不說;做了壞事又不想讓人知道,不如不做。
要得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漢·班固《漢書·枚乘傳》
要想不讓別人發現,除非自己不去做(它)。
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
——漢·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
聽到批評能自我反思叫做聰慧,不斷自我檢討叫做明智,戰勝自己的私心叫做堅強。
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
——漢·司馬遷《史記·張儀列傳》
要想使軍隊強大必須讓百姓生活富裕,要想統一天下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
修身者,智之符也。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修養自身的人,肯定聰明。
君複自愛,莫為非行。
——古樂府《東門行》
人要更加自愛,不要有惡劣的行為。
貴而不驕,勝而不恃,賢而能下,剛而能忍。
——三國·蜀·諸葛亮《將材》
尊貴卻不驕橫,取勝卻不自負,賢能卻能夠敬下,剛直卻能夠容忍。
有其德而無其言,君子恥之;有其言而以無其行,君子恥之。
——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好生》
有好的品行卻不加以推廣,君子以此為恥;有很好的言論而不用它來指導行動,君子也以此為恥。
內不愧心,外不負俗,交不為利,仕不謀祿,鑒乎古今,滌情蕩欲。
——三國·魏·嵇康《卜疑集》
對內問心無愧,對外沒有對不起別人的事,與人交往不為個人利益,為官不貪圖俸祿,以古今賢人為借鑒,消除各種非分之想。
外不殊俗,內不失正。
——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
雖然對外處於能適應世俗,但內心品德卻不偏離正道。
君子修德,始乎笄卯,終乎鮐背。
——三國·魏·徐幹《中論·修本》
君子修養自己的德行,從小開始,到老才結束。
進德修業,將以及時。
——晉·陶淵明《屈賈》
培養品德和進修學業,應當及時。
善為國者比先治其身,治其身者慎其所習。
——晉·陳壽《三國誌·魏書·三少帝紀》
善於治理國家的人必須首先修養自己內心,修養自己的人要謹慎對待自己的習氣。
人之所欲,莫不有辭。
——晉·陳壽《三國誌·魏書·陳群傳》
人要有了欲望,總有許多理由。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晉·陳壽《三國誌·蜀書·先主傳》
隻有德才兼備的人,才能讓人信服。
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
——晉·陳壽《三國誌·魏誌·王昶傳》
防止寒冷應該多穿皮襖,防止誹謗最好修養自己的品行。
士有百行,以德為首。
——晉·陳壽《三國誌·魏誌·夏侯尚傳附夏侯玄》人有各種行為規範,應以品德為重。
富貴之多罪,不如貧賤之履道。
——晉·葛洪《抱樸子·廣譬》
如果有了權勢就容易犯許多罪惡,還不如清貧而履行道義。
德行者本也,文章者末也。
——晉·葛洪《抱樸子·文行》
道德品行是根本,文章位於其次。
智者嚴括於性理,不肆神以逐物。
——晉·葛洪《抱樸子·酒誡》
聰明的人嚴格要求自己的性情行為,不放縱欲望去追名逐利。
君子被褐,窮而不可輕;小人軒冕,達而不足重。
——晉·葛洪《抱樸子·博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