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德行的人盡管衣著簡陋,一貧如洗,但不可輕視他;品格低下的人雖然乘坐高車,冠冕堂皇,飛黃騰達,也不足以看重他。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

——晉·傅玄《傅子》

修身立德的根本,莫過於端正自己的心態。

人皆知滌其器,而莫知洗其心。

——晉·傅玄《傅子·附錄》

人們都知道清洗器皿,但卻不知道洗滌自己的心靈。

道喪時昏,則忠貞之義彰。

——晉·柏元子《薦譙元彥表》

在道德淪喪時勢混亂之時,忠貞之人的崇高品德才能顯示出來。

太樸既虧,則高尚之標顯。

——晉·柏元子《薦譙元彥表》

越是社會風氣敗壞的時候,高尚人的品質才能更加顯露出來。

養癰長疽,自生禍殃。

——南朝·宋·範曄《後漢書·馮衍傳》

對自身的缺點不加以改正,必會產生禍殃。

君子之行,動則思義。

——南朝·宋·範曄《後漢書·文苑傳》

道德高尚的人的談吐言行首先應考慮到是否合乎道義。

古之興者,在德薄厚,不以大小。

——南朝·宋·範曄《後漢書·鄧禹傳》

古代能夠有威信的人,在於道德修養的高低,而不在於權利的大小。

欽哉慎所宜,砥德乃為盛。

——南朝·宋·鮑照《與伍侍郎別》

行事(應該)謹慎小心,修身養性而成為高尚的人。

守真誌滿,逐物意移。

——南朝·梁·周興嗣《千字文》

固守純真誌向就會滿足,追求物欲意誌就會搖動。

百行以德為首。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

一切行為應以道德為先。

人所應有盡有,人所應無盡無。

——南朝·梁·沈約《宋書·江智淵傳》

別人所應有的(美德)自己也應具備,別人沒有的惡習自己也不應具有。

患身之不善,不患人之不己知。

——南朝·梁·蕭繹《金樓子》

擔心的是自身的品行欠缺,而不擔憂別人不了解與看重自己。

日省吾躬,月料吾誌。

——南朝·梁·蕭繹《金樓子·戒八》

每天反思自身的言行,每月都要想著自己的誌向。

馳雪多積荒城之隅,急風好起沙河之上。

——北齊·劉晝《劉子》

飛雪多積存在荒山野嶺,急風容易在沙河之上興起。

不修身而求令名於世者,猶貌甚惡而責妍影於鏡也。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名實》

不修養自身而想有好名聲傳揚遠外,就好比長相醜陋卻怪鏡中沒有美容一樣。

天道玄遠,惟修德以應之。

——唐·房玄齡《晉書·張華傳》

天道渺茫難以預知,隻有以修養品德來順應它。

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唐·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要想民富國強的人,必須注重品德和道義的修養。

目不淫於炫耀之色,耳不亂於阿諛之辭。

——唐·魏征《群書治要·新語》

有德行的人不會看到周圍的炫耀就被迷惑,不會聽到奉承之辭被惑亂。

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

——唐·杜甫《漫興絕句》

如顛如狂的柳絮隨著微風到處翩翩起舞,桃花也輕輕地浮在水麵到處漂流。喻指品德低下之人往往隨波逐流。

寵辱不驚其心,喜慍不形於色。

——唐·白居易《範陽張公墓誌銘》

身受寵辱但內心不驚恐,內心喜怒不表現在臉上。

勿慕貴與富,勿憂賤與貧;自問道何如,貴賤安足雲?

——唐·白居易《續座右銘》

不要羨慕地位高和錢財多,不要憂慮低賤與貧窮;自己應該問自己品德怎麼樣,高貴與低賤不要放在心上?

君子之含道,處蓬蒿而不怍。

——唐·王勃《訓鳶賦》

高尚的人以道德為信念,地位低下卻內心不感到羞愧。

立身一敗,萬事瓦裂。

——唐·柳宗元《寄許京兆孟容書》

修德立身一旦失敗,萬事都不會成功。

君子患無德,不患無土;患無土,不患無人。

——唐·柳宗元《晉問》

高尚的人隻擔心沒有道德,而不擔心沒有土地;擔心沒有土地,不擔心沒有人才。

不勉己而欲勉人,難矣哉。

——唐·柳宗元《與韓愈論史官書》

不嚴格要求自己而去要求別人,將是很難辦到的。

行矣且無然,蓋棺事乃了。

——唐·韓愈《同冠峽》

經常地自我反省,到死才停止。

懿德茂行,可以勵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