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川是河北省文安縣朱家塢人,生於清嘉慶二年(1797),卒於光緒八年(1882),享年85歲。董海川曾殺人為躲避官司浪跡江湖,曾到過峨眉山,相傳他的八卦掌絕技為道士碧雲、靜雲所傳;也有說是遊方道士避燈俠道人所傳;一說為安徽青陽縣九華山畢霞澄道人(又雲紅蓮長老、雲盤道人)所傳。無論實際情況如何,有一點是確定的:董海川的拳技承自道門絕技轉掌,他所創八卦掌是在道教武術和道教義理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董海川與楊式太極拳的創始人楊祿禪比較武功,曾經是武術史上的一段佳話。據說兩人連續鬥了三天,但兩人都是內家功夫,其聽勁懂勁的功夫都是一流的,因此,兩人鬥了三天,隻是走圈互相聽勁。按照氣功的說法,兩人身體雖然沒有接觸,但兩人的氣場已經接觸了。為什麼身體沒有接觸呢?因為他們在聽勁時都沒有找到對方的缺陷處,也就無法進攻對方。還有一種說法,兩人鬥至正酣時,楊祿彈突然跳出圈外,一揖之後轉身揚長而去。後來,別人問他什麼原因,楊祿禪說,他董海川若為陰,我能夠對付,若為陽,我也能夠對付,但他不陰不陽,我對付不了。有人說這是楊譏諷董是被閹割的宦官,實際上,楊是指董的功夫已達到化境,無陰無陽,得心應手,隨心所欲,毫無破綻可尋。太極拳理論中的“無形無象,全體透空”,就是說的這種境界。

但是董公是不是“八卦掌(拳)”的始祖或首傳人?“八卦拳(掌)”究竟何時何人所創?在今天這個課題仍未真正解決。

1930年出版的徐哲東先生著的《國技論略》中在談及“八卦掌“的曆史源流時說:“此門拳術,不知創自何時何人。聞有海川者於江、皖間遇一異人傳授此技。”1936年出版的《國術源流考》中說:“八卦拳亦名八卦掌”,“此拳始自何時何人,無可考”。此期間,金警鍾編纂的《國術名人錄》中說:“董海川學藝於安徽九華山中。”1937年出版的任致誠先生著《陰陽八盤掌法》一書中前清文生楊同源的《楊序》裏說:文安任致誠先生“其師為李振清先師(指霸州葦家營人“燕子李”),振清先師與董漢清先師(即董海川),同為董夢麟先師之高足”。任在《自序》中說,“李辭師北旋,董諭之雲:‘前數年,有文安縣朱家塢董老公者,與餘聯為宗族,曾學得此藝,汝到家後,對餘所授之拳如有不明之點,可就彼請益,餘名彼為董漢清。”

九華山,在安徽省長江南岸青陽縣境,是通往墨城的徽城和磁都景德鎮的要道,該山是我國佛寺最多的一山(據說有佛寺三百餘座)。“遇一異人”顯然是遁詞,遇僧道則是可能的,但如說遇僧道,須講其名,說遇異人則可不言其名。遇異人遇僧道,都是“學得此藝”不是創出此藝,此論可成。因此,就是沒有認為董海川是八卦掌的始祖。

三說董海川本有恩師,《陰陽八盤掌法》說是“江南的董夢麟”。此說與《國技論略》說“於江、皖間”,與《國術名人錄》說“於安徽九華山中”所指董海川學藝的地點皆同;《陰陽八盤掌法》中董海川是“學得此藝”的說法,又與《國技論略》《國術名人錄》中的“異人傳授”“學藝”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