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埋怨自己的境遇不如他人,不如自己的人還很多;不要說自己的學問比別人好,勝過自己的人還很多。
“聰明”二字不可以自許,“慷慨”二字不可以望人。
——清·李惺《西漚外集·藥言剩稿》
聰明二字不可以用在自己身上,慷慨二字不可以指望別人給予。喻指人要謙虛。
寧有求全之毀,不可有過情之譽。
——清·李惺《西漚外集·藥言剩稿》
寧願有求全責備的指責,也不要言過其實的稱讚。
學問之道,貴能下人;能下人,孰下樂告之以善!
——清·唐甄《潛書·虛受》
做學問的道理,貴在不恥下問;能不恥下問,誰還能不樂意把知識告訴你!
隻說自家是者,其心粗而氣浮也。
——清·陳繼儒《安得長者言》
隻說自己正確的人,一定是馬虎而且浮躁的人。
譽乎己則懼焉,懼無其實而掠美也;毀乎己則幸焉,幸吾得知而改之也。
——清·方苞《通蔽》
聽到美譽自己的話就害怕,怕沒有其實而徒有好名聲;對於詆毀自己的話則感到慶幸,慶幸自己知錯能改。
善學者其如海乎,旱九年而不枯,受八州水而不滿,無他,善為之下而已矣。
——清·方正學《贈俞子嚴溪喻》
善於學習的人如同大海,幹旱九年而不枯竭,彙集八方的水而會不溢滿,沒有其他原因,就是不恥下問而已。喻指人要謙虛,就能學到許多的知識。
最忌於眾中稱說己長,及述他人如何讚舉於己。
——清·魏禧《日錄裏言》
最忌諱在眾人麵前稱耀自己的優點或講述別人如何讚揚自己。
樂己之同,惡己之異,便無由得虛。
——清·郭嵩燾《日記》
樂意和自己意見相同的人(在一起),而厭惡和自己意見不同的人,就不會虛心而有所得。
終日不見己過,便絕聖賢之路。
——清·王晫《今世說》
始終不知道自己有過錯,便無法成為賢德之人。
人之病在乎好談其所長。
——清·宋《古今藥石·筆疇》
人的弊病在於喜歡談論自己的長處。
人即至哲,必不能掩己之短,以兼人之長。
——清·劉嗣綰《貽友人書》
最聰明的人,絕不掩飾自身的缺點,同時能吸取別人的優點。
泰山不自高,因丘垤以形。
——清·鄭世元《感懷雜詩》
泰山不自以為高大,因此能容納小山而使自己更加巍峨。喻指虛心使人進步。
河海不自廣,因溝澮以名。
——清·鄭世元《感懷雜詩》
長河大海從不自以為廣闊,所以才能容納小河而使自己出名。
黍頭低,麥頭昂;昂者露,低者藏。
——清·金埴《不下帶編》
黍穗低垂著腦袋,麥穗昂著著;直挺便外露,低垂便含蓄。喻指有學識之人十分謙虛,而淺薄的人卻自我炫耀。
肆傲者納侮,諱過者長惡。
——清·金纓《格言聯璧·悖凶》
狂妄的人招來侮辱,隱瞞過錯的人滋長惡行。
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
——清·金纓《格言聯璧·持躬》
聰明而有遠見,不要自以為聰明;立了大功,要謙遜禮讓。
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實學者,必不誇學。
——清·金纓《格言聯璧·持躬》
有真才的人,決不以有才而傲慢;有實學的人,決不以有學問而顯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