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有外貌不莊,心能一者。

——明·胡居仁《居業錄》

外貌輕浮的人心誌不能專一。

人能一其心,何不如之有哉?

——明·劉基《鬱離子·一誌》

人能專心致誌,一定會獲得成功。

明生於一。

——明·劉基《鬱離子·省敵》

對事物能認知是因為思想的專注。

懷之專一,鬼神可通。

——清·蒲鬆齡《聊齋誌異·葛巾》

人若專心一意,鬼神也可以幫助你。

聾者目善視,瞽者耳善聞;缺一得專一,用誌斯不分。

——清·劉岩《病中雜詩》

聾子的眼睛非常敏銳,盲人的耳朵特別靈敏。由於他們生理上有了缺陷,因此在另一方麵能特別專心。

履霜,堅冰至。

——《易經·坤》

踩在霜地上,就明白結冰的季節要來了。比喻見微知著。

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易經·係辭下》

君子見到事情的微小端倪,就立刻去防止它,不會拖延到終結的那一天。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易經·係辭上》

仁者見了就用仁的見解去評論它,智者見了就用智的見解去評論它。比喻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就不同。

如彼雨雪,先集維霰。

——《寺經·小雅·弁》

如同下雪一樣,必先落冰霰。比喻事情的發生事先都會有苗頭。

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

——《論語·子張》

賢能的人就能認識事情的大的方麵,沒有才識的人隻能認識事情的小的方麵。

聞一以知十。

——《論語·公冶長》

了解一方麵的情況就可以推知其他方麵的情況。

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盡心上》

登上東山後就會看到魯國很小,登上泰山後就會看到天下太小。

觀水有術必觀其瀾。

——《孟子·盡心上》

擅長觀察水的人總是要看它壯闊的波浪。比喻看事物要看其主要方麵。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孟子·梁惠王上》

眼睛明亮是可以看到秋毫的末端,卻看不到整車的柴草。比喻隻看到小處,看不到大處。

善擇者製人,不善擇者人製之。

——《荀子·王製》

善於選擇的人能夠控製別人,不善於選擇的人被別人控製。

所謂庸人者,口不能道善言,心不知邑邑。

——《荀子·哀公》

庸人就是嘴裏說不出有價值的話,心裏也不懂得謙虛。

以近知遠,以一知萬,以微知明。

——《荀子·非相》

由知近可以推知遠,由知一可以推知萬,由知隱微可以推知明顯。

欲觀千歲,則數今日;欲知億萬,則審一二。

——《荀子·非相》

要想知千年的事,就審察今日;要想知億和萬,就研究一和二。

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荀子·解蔽》

對事物的認識了解,這是人的本性,可以被認識,這是事物本身的道理。

以所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無所疑止之,則沒世窮年不能遍也。

——《荀子·解蔽》

用對事物能有所認識的本性,去研究事物可以被認識的道理,如果沒有什麼限製,那麼終身也不能窮盡對外界事物的認識。

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暗於大理。

——《荀子·解蔽》

人們一般都有的缺點,是被片麵的認識所蒙蔽,而不明白大局的大道理。

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此心術之公患也。

——《荀子·解蔽》

萬物都有差異,沒有不相互受蒙蔽的,這是人們思想方法上的通病。

虛壹而靜,謂之大清明。

——《荀子·解蔽》

虛心而寧靜,就是認識達到了極端明晰的境界。

精於物者以物物,精於道者兼物物。

——《荀子·解蔽》

精通某一事物的人,隻能了解某一事物;精通於道的人,卻能掌握了解一切事物。

萬物為道一偏,一物為萬物一偏,愚者為一物一偏,而自以為知道,無知也。

——《荀子·天論》

各種事物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一種事物又是各種事物的一部分。愚蠢的人隻認識一種事物的一部分,卻自認為認識了自然界的規律,這是無知的體現。

知之在人者謂之知。知有所合謂之智。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謂之能。能有所合謂之才。

——《荀子·正名》

認識客觀世界的能力稱之為知。認識能力與客觀世界相一致稱之為智。人本來就有的掌握事物的本能叫做能。這種功能和客觀世界接觸後所形成的能力叫才能。

心有征知。征知,則緣耳而知聲也,緣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將待天官之當薄其類然後可也。

——《荀子·正名》

心可以對事物感知。這些感知,要借助耳朵才可知道聲音,借助眼睛才可知道形象。但是感知一定要等感官接觸到外界事物後才能發揮作用。

獨視者謂明,獨聽者謂聰。

——《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能自己看清事物稱之為眼光明亮,能自己聽到各種情況稱之為耳朵靈敏。

聖人見微以知明,見端以知末。

——《韓非子·說林上》

有智慧的人見到微小的征兆就能知道明顯的情形,見到一點兒端倪就能知道未來的結局。

不能兆其端者菑及之。

——《管子·侈靡》

不能及時發現事物發展變化的征兆的人,災難必然來臨。

專於意,一於心,耳目端,知遠之證。

——《管子·心術》

專心一意,思慮集中,耳目端正,這是遠見卓識的保障。

惟有道者,能備患於未形也。

——《管子·牧民》

隻有了解了事物發展規律的人,才能在禍患發生之前就有所提防。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老子》

不出家門,就可知道天下事情;不看窗外,就可發現自然規律。比喻不可能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