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恥辱,知道適當程度就停下來就不會有危險。
知常曰明,益生曰祥。
——《老子》
明白事物運行的規律叫做明智,過分貪求生活享受便成禍患。
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
——《老子》
知道了事物運動的規律叫做明智。不知道事物運動的規律,輕舉妄動就會遭殃。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莊子·逍遙遊》
知識少的人不如知識多的人有遠見,年歲小的人不如年齡長的人閱曆豐富。
自細視大者不盡,自大視細者不明。
——《莊子·秋水》
從小的出發點去看大的事物會看不全麵,從大的出發點去看小的事物會看不分明。比喻認識事物容易失於片麵。
夫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廁足而墊之致黃泉,人尚有用乎?
——《莊子·外物》
土地不能說不廣大,人所利用的僅僅是腳踩著的那一點。假若把腳踩以外的土地都挖去,並且一直挖到土地深處的黃泉,這僅有的小塊兒土地還存在且有用嗎?比喻遇事應該眼界開闊,目光遠大。
謀而不得,則以往知來,以見知隱。
——《墨子·非攻中》
謀劃卻沒有成功,就應該借助過去的來認識未來的,借助明顯的來認識不明顯的。
窮巷多怪,曲學多辯。
——《商君書·更法》
貧窮偏僻巷子裏的人少見多怪,認識片麵的人喜歡爭辯。
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驁於民。
——《商君書·更法》
具有高於一般人品行的人,當然會被當代人所排斥具有真知灼見的人,必然要被人們當作是個桀驁不馴的人。
一言以貫萬物,謂之知道。
——《管子·戒》
聽到一句準確的話就能對萬物融會貫通,這就是認識了事物的規律。
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
——《尚書·無逸》
隻有先知道生產糧食艱辛困難的人,才會有安樂和享受。
視遠惟明,聽德惟聰。
——《尚書·太甲中》
隻有眼光明亮的人才能看得遠,也隻有聽力敏銳的人才能聽進有關道德的言論。
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
——戰國·楚·屈原《漁父》
有智慧的人對事物的認識不固執己見,而能隨著時世的改變而改變。
目在足下,不可以視近,雖明何益。
——戰國·魯·屍佼《屍子》
眼睛長在腳底下,連很近處都看不見,即使再明亮又有何用呢!比喻目光短淺就不能看清事物。
井中視星,所見不過數星。
——戰國·魯·屍佼《屍子》
從井底向上觀看天上的星星,所見到的不過是幾顆星星。
見驥一毛,不知其狀;見畫一色,不知其美。
——戰國·魯·屍佼《屍子》
隻看見好馬的一根毛,是不會知道好馬形狀的;隻看見一種顏色,是沒有辦法知道圖畫的精美的。比喻見識狹窄。
謀必素見成事焉,而後履之。
——《國語·吳語》
謀劃一件事一定要預見到必然能成功,然後才去實行。
望遠者,察其貌而不察其形。
——《穀梁傳·桓公十四年》
站在遠處望,隻能看見概貌而不能了解它的容色。
過者之患,不知而自以為知。
——戰國·呂不韋等《呂氏春秋·別類》
有過失人的毛病,就在於不了解而自以為是。
東麵望者不見西牆,南鄉視者不睹北方。
——戰國·呂不韋等《呂氏春秋·去尤》
麵向東看的人看不見西邊的牆,麵朝南看的人看不到北方。
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嚐一臠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
——戰國·呂不韋等《呂氏春秋·察今》
審看堂下的陰影,可以知道日月的運轉規律,自然界的變化;看見瓶子裏的水結了冰,可以知道氣候的寒冷變化,魚鱉深藏水中;嚐一塊煮好的肉吃後,可以知道一鍋湯菜的味道。比喻舉一反三。
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以今知古。
——戰國·呂不韋等《呂氏春秋·察今》
通曉事物發展規律的人,貴在能從身邊的事物看清遠處的事物特征,能從今天了解過去情況。
敗莫大於不自知。
——戰國·呂不韋等《呂氏春秋·自知》
沒有比缺乏自知之明而遭受的失敗更大了。
察見淵魚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
——《列子·說符》
能看清深潭中的魚的人肯定會有不祥之事,能夠預料到人家隱私的人必定會遭到禍殃。
見出以知人,觀往以知來。
——《列子·說符》
見到出去的就能推知要進來的,回顧過去就能推算未來。
微之為著者強。
——《戰國策·趙策》
能夠見微而知著的人,就會成為強者。
諦毫末者,不見天地之大;審小音者,不聞雷霆之聲。
——《關尹子》
專注於細小事情的人,就不可能看到天地的廣闊;專心於微小聲音的人,就聽不到打雷的聲音。比喻見識狹小。
處明者不見暗中一物,處暗者能見明中區事。
——《關尹子》
站在明亮處的人看不見黑暗處的每一種東西,而處在黑暗處的人能看得清明亮處每一細小事物。
無一物不可見,則無一物非吾之見;無一物不可聞,則無一物非吾之聞。
——《關尹子》
沒有一種有形的物質不能看見,但也沒有一種東西是絕對被認識看清楚了;沒有一種有聲的東西不能聽見,但也沒有一種東西算是絕對聽到了。比喻客觀世界是可以認識的,但又不能說絕對認識了。
見博則不迷,聽聰則不惑。
——《牟子》
見識廣泛就不會被迷惑,聽覺聰敏就不會受蒙騙。
足所踐者少,其不踐者多;心所知者寡,其不知者眾。以不用而能成其用,不知而能全其知也。
——《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