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劍莫磨錐,磨錐成小利。

——唐·元稹《出門行》

應當磨劍而不要磨錐,錐磨得再鋒利作用畢竟不如劍的作用大。比喻人應有遠大的見識。

理直防毀,鑒微在悟。

——唐·陳子昂《素盤盂銘並序》

理直必須防止別人的誹謗,認識萌芽的東西在於有所了解。

未知事實,不可虛行。

——唐·張九齡《敕安西節度王斛斯書》

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就不能憑想象去做事。

睹一事於句中,反三隅於字外。

——唐·劉知幾《史通·敘事》

從詞句中看到一件事,要善於舉一反三推知字麵以外的許多事情。

登衡霍者,嗟培之微;泛漲海者,鄙橫汙之陋。

——唐·孫翃《應文辭雅麗科對策》

登上高大的衡山霍山,就會感歎小土丘之細微;在漲了水的大海裏暢遊,就會鄙視死水潭的狹小和淺陋。

人多患遠見百步而不知眉頰,知眉頰者,複不能察百步也。

——唐·馬總《意林》

人們一般都有的缺點是,能看見遠在百步之外的事物,卻不了解自己眼前的事物;能知道自己眼前的事物,卻又不能看見百步之外的。

居高聲自遠,非是借秋風。

——唐·虞世南《詠蟬》

站得高聲音就自然傳播得遠,並不是借助秋風的力量。

白雲芳草與心違。

——唐·司空曙《謝李端見贈》

白雲芳草不會理解人的心思。比喻不應對不可能的事作種種幻想。

莫言萬木死,不因一葉秋。

——唐·邵謁《論政》

不要由於一片葉子凋落秋季來臨,就說萬木會死。

木落知寒近,山長見日遲。

——唐·孫逖《淮陽夜宿》

樹木葉落就知道寒秋來臨,山勢高遠就看見太陽晚落。

見其手而迷其足,睹其前而昧其後。

——唐·沈亞之《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策》

看見自己的手卻看不見自己的腳,看見自己的前麵卻看不見自己的後麵。比喻看問題顧此失彼。

山僧不能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

——唐·陳元靚《歲時廣記詩》

山中的僧人不會計算日期,看見一片葉落就會知道天下已是秋天了。比喻見微知著。

理雖萬變,可以一觀;來事雖懸,易以往卜。

——唐·李延壽《北史·太武五王傳》

事理雖然萬變,但可用一個基本事理去推測;未來的事雖然遙遠,但容易根據以往的經驗去推測。

明於大而暗於小。

——宋·蘇洵《高祖》

對大事看得很清楚,對小事就會看得不清楚了。

見微而知著。

——宋·蘇洵《辨奸論》

從細微變化中可以推知後果。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

——宋·蘇洵《辨奸論》

月亮周圍出現了暈圈就預示要刮風了,地基石頭濕潤了就表明要下雨了。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宋·蘇軾《題西林壁》

橫著觀看是山嶺,側著觀看是山峰,站在遠處、近處、高處、低處觀看,山的形狀各不相同。比喻從不同角度看問題,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隙中之觀鬥,又烏知勝負之所在。

——宋·蘇軾《超然台記》

在縫隙中觀察搏鬥,如何知道誰勝誰敗呢?比喻見識狹小,難以判斷大事。

處晦而觀明,處靜而觀動。

——宋·蘇軾《朝辭赴完州論事狀》

位於暗處觀察明處就能看得格外分明,位於寧靜狀態觀察活動情況就能看得特別細致。

求天下奇聞壯觀,可以知道天地之廣大。

——宋·蘇軾《上樞密韓大尉書》

探求天下奇觀,以知天地的廣大。

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知其末而不知其本,詳於此而略於彼。

——宋·蘇軾《錄進單鍔吳中水利書》

知道一部分而不知道另一部分,知道細枝末節而不知道根源,對這部分了解詳細而對那部分了解就很粗略。

能前知其當然,事至不懼,而徐為之圖。

——宋·蘇軾《晁錯論》

能預測事情的發展必然會如此,在事情到來的時候就不會懼怕失措,而能從容不迫地去應付。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宋·蘇軾《題西林壁》

不認識廬山的真正麵目,隻是因為自己身在這座山之中。比喻置身於其中,就難以清楚、客觀和全麵地看問題。

山居者知山,林居者知林,耕者知原,漁者知澤。

——宋·蘇轍《翅然台賦序》

居住在山中的人知道山,居住在樹林中的人知道樹林,耕種土地的人知道原野,打魚的人知道湖澤。

小中見大,大中見小,一為千萬,千萬為一。

——宋·蘇轍《洞山文長老語錄敘》

從小處可以了解大,從大處可以了解小,以一可以了解千萬,以千萬可以歸為一。

深雪裏,一枝開,春事梅花先覺。

——宋·辛棄疾《驀山溪》

在厚厚的積雪裏,一枝梅花開了,春季的到來梅花首先覺察到了。比喻預先感知。

能近見而後能遠察,能利狹而後能澤廣。

——宋·王安石《荀卿》

能夠了解近處而後就能觀察到遠處,能給小範圍帶來利益而後就能給大範圍帶來恩惠。

不畏浮雲遮望眼,隻緣身在最高層。

——宋·王安石《登北高峰塔》

不怕浮雲會遮住望遠的視線,隻由於身子站在山的最高點。比喻站得高看得遠。

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收獲。

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所不盡也。

——宋·朱熹《四書集注·大學》

人的頭腦很靈敏,沒有不通曉的事;天下的事物,沒有不包含著道理。隻是道理是沒有窮盡的,因此人的認識也就沒有盡頭的。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

——宋·黃庭堅《虞美人》

天涯也有春季到來的信息,梅花綻放知道春天就要來臨。比喻見微知著。

精於理者,其言易而明。粗於事者,其言費而昏。

——宋·楊萬裏《庸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