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歐洲的文化交流,傳教士起的作用不可抹殺。隨著西方傳教士的東來,西學逐漸地傳到了中國。與此同時,中國的傳統文化也通過傳教士傳到了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居住後,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或多或少都有了解。
他們把中國的古代文化典籍譯成西方的文字傳到歐美,諸如《大學》《中庸》《論語》《易經》等。在東學西漸中,有兩個人與青島有聯係,是值得注意的,一個是衛禮賢(Richard Wilhelm,1873~1930),一個是翟理斯(HerbetGiles,1845~1935)。
衛禮賢原名理查德·威廉,因為酷愛中國文化,便給自己取了個中文名字衛禮賢。他是德國基督教同善會的一名傳教士,1899年來中國,在青島傳教,也從事於教育和慈善事業,在中國生活了二十餘年,1924年回德國。
在華期間,曾與康有為有交往,與勞乃宣相識頗深,並在勞乃宣的幫助下,著手翻譯《易經》,在德國以德文出版。他還創辦了禮賢書院,潛心研究中國儒家學說。從1903年起,衛禮賢發表了大量有關中國和中國文化的論文,並著手翻譯中國古代哲學經典。已出版的有《論語》(1910年)、《老子》、《列子》(1911年)、《莊子》(1912年)、《中國民間故事集》(1914年)和《易經》(1924年)、《呂氏春秋》(1928年)和《禮記》(1930年)等。回國後,在德國萊茵河畔的法蘭克福創立中國研究所,出版雜誌《中國的科學與藝術》,成為“中國在西方的精神使者”。
德國的學者們給予衛禮賢高度和充分的肯定,法蘭克福大學授予他漢學榮譽博士,他成了中國古代聖人的詮釋者。
通過他,西方思想界的一大批代表人物接觸了中國文化,從中得到了或多或少的啟迪。如榮格認為從他那兒得到的教益比從其他任何人得到的都多。對衛禮賢翻譯的《周易》,榮格說:《易經》中包含著中國文化的精神和心靈;幾千年中國偉大智者的共同傾注,曆久而彌新,仍然對理解它的人,展現著無窮的意義和無限的啟迪。通過《易經》的幫助和啟發,榮格提出了“共時性原則”,並將這種“共時性原則”,作為自己的分析心理學發展的內在基石,認為建立在共時性原則基礎上的思維方式,在《易經》中表現最為充分,是中國思維方式最集中的體現。而對於西方人來說,這種思維方式,從赫拉克利特之後,便在哲學史上消失,隻是在萊布尼茲那裏出現過一些低微的回聲。
英國漢學家翟理斯在青島居住並遊學,1903年青島啤酒創立,譯名就是采用他和威妥瑪式拚音,而為Tsingtao Beer。他在中國擔任過多處英國領事,後來擔任英國劍橋大學第二任中文教授,治學勤,著作多,有“其書滿架”之譽。他對東學西漸有很大貢獻。他著有《中國曆史及其它概述》。
他編的《華英辭典》,提到很多中國文人,附有各個漢字的廣東、客家、福州、溫州、寧波等9個方言區的方音拚法。他著《古今姓氏族譜——中國人名大辭典》,介紹了從先秦到19世紀的中國曆史人物,其中有不少是文學家。另著《中國文明》《中國文學史》,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提到過這部外國人寫的中國文學史。他翻譯的作品也很多,有《英譯漢詩》,1898年他從《聊齋誌異》的455個故事中選譯了164個故事,並根據其中的《夢》(即《蓮花公主》)改寫了一部芭蕾舞劇《蜜蜂》,1916年該劇上演後在歐洲引起轟動。他還有兩次重譯的《佛國記》(1877年、1923年),1905年寫《中國繪畫藝術概要》,1911年編《古今圖書集成索引》。廈門大學第一任校長兼國學院院長林文慶在1929年完成《離騷》的英譯時,他和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R·Tagore)作了序。他還著有《儒家及其競爭者》(1915年),並對《論語》《孟子》《老子》《莊子》等思想經典作了部分翻譯。他和他的兒子對《莊子》都很有興趣,各有自己的《莊子》節譯本。1957年,英國出版了他用38年時間編成的《大英博物館藏敦煌漢文寫本目錄》。
他的知名度很高,孫中山1897年春複函給他(時任劍橋大學教授),並應其所請寫了一篇自傳,談到自己初次出國的感受,“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自是有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至於教則崇拜耶錦,於人則仰中華之湯武暨美國華盛頓矣”。孫中山的這些感受與文化交流有關。
在翟理斯和衛禮賢幾十年之後,21世紀的第四年,青島大學《東方論壇》又開設了“東學西漸”的專欄,這不知是巧合,還是策劃者事先有意安排的。我希望這個欄目能夠吸引更多的學者參加,都來關注文化交流。我希望把這個欄目辦好,辦成一個有特色的欄目。
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