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拿來和送去(1 / 1)

在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大國中,古代典籍傳留下來在質和量的方麵都獨占鼇頭的,隻有中國一國。這個說法完全符合事實,毫無誇大之處。典籍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古代典籍是我們中華民族對世界人民,對世界文化一個偉大的貢獻。

在過去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有的統治者也曾用大力整理過,比如清代的乾隆皇帝就曾親自過問,遴選了幾位大學士,集天下最有成就的大學者,用上幾年的時間,編選了一部有名的《四庫全書》,沒有刻版印行,隻命人繕寫了七部,分貯全國一些地方。乾隆的用心或者動機並不是善良的。他想消滅一些書或者消滅一些書的有忌諱的部分。但是效果應該說還是好,《四庫全書》保全了一些書,免遭毀滅的厄運。

在新中國成立前,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了一大批古籍,編為《四部叢刊》,上海中華書局排印了一套《四部備要》。兩套叢書都是皇皇巨著,異曲同工,起到了傳播與保存古籍的雙重作用,受到了海內外廣大讀者的歡迎,動機與效果完全統一。

最近若幹年以來,在改革開放的影響下,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正確方針的指導下,又有一些有識之士,用不同的方式整理、編纂優秀古籍。

在群峰並峙的形勢中,《傳世藏書》以其獨特的編選方式,投入巨大的資金,邀集眾多的學者,橫排,簡體字,所有入選的古籍都加上標號,窮數年之力,采用最好的紙張,使用最高的印刷技術,實行嚴格的審校製度,反複核校,最後出之以最美的裝幀。這樣細致審慎的操作規程,稱之為前無古人,恐怕亦非過分誇大。好在全書123巨冊已經出齊,明眼人自能衡量其價值,徒托空言,不足為憑。

關於此書的意義與價值,我想提出幾點個人的看法。最近幾年,我在很多文章和發言中提出了一個觀點:文化交流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主要動力之一。如果沒有國家與國家間、人民與人民間的文化交流,今天人類社會是個什麼樣子,簡直無法想象。我認為,在人類曆史上,最大的文化交流是東西兩大文化體係之間的交流。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方文化,其基礎或出發點是綜合的思維模式,表現在哲學思想上是“天人合一”。最有代表性的說法是宋代大哲學家張載的“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西方文化自希臘羅馬起一直發展到今天的歐美文化,其基礎或出發點是分析的思維模式,表現在行動上是“征服自然”。在中國漢唐時期,主宰世界的是東方文化。西方自文藝複興,特別是產業革命以後,征服自然,成績彪炳。到了今天,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麵,都有巨大的創造與成就,全世界莫不蒙受其利。

然而征服自然,從一開始就孕育著危險性。到了今天,弊端日益明顯,大氣汙染,環境汙染,生態平衡破壞,臭氧層出洞,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原來大自然,雖既非人格,亦非神格,卻是能懲罰善報複的,以上列舉的諸弊端就是報複與懲罰的結果。如果人類再不懸崖勒馬,後難真不堪設想。救之之方隻有一個,就是以東方“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行動濟西方“征服自然”之窮。我稱之為“東西文化互補論”。

《傳世藏書》所收典籍蘊含著中國文化的精華。不僅是中國學者,連西方一些有識之士也感到了西方文化所產生的弊端,必救之以東方文化。當年魯迅先生提倡“拿來主義”,是想輸入西方的科技文化,使中國富強起來。

到了今天,人類所麵臨的處境既然如此險惡,而西方大部分人——我看,中國也一樣——卻還懵懵懂懂,高枕不醒。我們隻有一個辦法,就是采用“送去主義”,送去的方法和工具頗多,把《傳世藏書》弘揚四海,就是有效的辦法之一。

在新的世紀,我虔誠希望,人類能聰明起來,認真考慮拿來與送去的問題,認真考慮我的“東西文化互補論”。

1997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