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禮貌的稱謂
我國素有“禮儀之邦”的譽稱。自古以來,人與人的相處和交往中,形成了許多文明禮貌的稱謂。例如:
父母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
稱別人的父親為令尊,母親為令堂。
稱別人的兄弟姐妹為令兄、令妹,別人的兒女為令郎、令媛。
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為家父、家嚴、家母、家慈,家兄、家姊、舍弟、舍妹。
妻父俗稱丈人,雅稱嶽父、泰山。
兄弟稱昆仲、棠棣、手足。
夫妻稱伉儷、配偶、伴侶。
婦女稱為巾幗,男子稱須眉夫妻一方亡故叫喪偶,夫死女方未嫁者稱寡、孀。
父母死後稱呼加“先”字,如父死稱“先父”、“先嚴”、“先考”,母死稱“先母”、“先慈”、“先妣”;稱已死去的同輩人則加“亡”字,如亡妻、亡妹。
稱別人家庭院為府上、尊府,自稱為寒舍、舍下、草堂。
老師稱恩師、夫子;學生稱門生、受業。
學校稱寒窗,同學稱同窗。
以上這些稱謂,今天口頭上雖然使用的不多,但有一部分稱謂仍可從一些文章書信中常常見到。
〖MZ(2H〗禮貌用語二十例〖MZ)〗初次見麵說:您好;客人到來說:歡迎;好久不見用:久違;歡迎購物用:光臨;求人解答用:請教;讚人見解用:高見;看望別人用:拜訪;陪伴朋友說:奉陪;等候客人用:恭候;請人幫助說:請多關照;表示歉意說:對不起;麻煩別人說:歡迎下次再來;中途先走說:失陪了;表示答謝說:謝謝;接受感謝說:這是我應該做的;表示禮讓說:您先請;助人為樂說:我能幫助您做什麼?征求意見說:請指教;表示慰問說:給您添麻煩了。
〖MZ(2H〗書信末尾的禮貌語〖MZ)〗書信末尾的禮貌語,多用祝賀的詞語。它起初並沒有固定的形式,直到清光緒、宣統年間,方才講究起來。給父母及長輩寫信,末尾問安要冠以含有敬重意義的詞,如“恭請金安”或“鈞安”、“頤安”等。“頤”是保養的意思。
朋友間通信問安,對方如是文人學士,頌其“撰安”、“著安”、“文祺”;是商人,可稱“財安”。如對方夫妻共同生活,祝“雙安”、“儷祉”。儷,成對之意;祉,福的意思。
現在常用的是祝“安好”、“安健”,問候病人常用“痊安”。更多的用“敬禮”、“祝愉快”、“祝進步”、“祝健康”、“祝好”等。
〖MZ(2H〗“看菜吃飯,量體裁衣”--說話要看對象〖MZ)〗中國有兩句俗話,叫做:“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看人下菜碟”,這兩句話多含貶義,往往是用來指說那些逢迎取巧的人。但是,如果排除了其中的貶義,這兩句話對於學習語言運用來說卻是很有指導意義的,那就是告訴我們:說話要看對象。
說話要看對象,意思是指要看對象的身份、地位、年齡、性別、職業、文化水平,等等。當我們與人說話的時候,必須了解對方的上述情況,然後選擇與之相適應的表達方式,才能取得交際的成功。
比如有一個學生問一位教授:“你今年幾歲了?”教授聽了很不高興,不予理睬。這是為什麼?原來這個學生犯了說話不看對方身份地位及年齡特點的錯誤。首先,學生對老師(下對上)不能稱“你”,而應該稱“您”,因為“您”表示尊稱。其次,他問“幾歲了”,這在普通話中是對十歲以內的小孩的問法,這樣問一位教授,顯得十分沒禮貌。
日本一位教授舉過如下一個例子:
成人:貴庚幾何?
孩子:不知道。
成人:你有哪些雅好?
孩子:不知道。
成人:你的理想和抱負是什麼?
孩子:不知道。
很顯然,這次交際失敗了。究其原因,就在於這位成人沒有考慮對方是個孩子(涉及到年齡和文化水平)。這種情況在中國人對中國人說話的情況下,當然是笑話。但在外國人沒有學透漢語的情況下,是可能出現的。上麵三句問話如果說成下麵這樣,孩子就會聽懂了:
你今年幾歲了?/你都喜歡幹什麼?/你長大了想幹什麼?
說話時也要注意對方的性別。比如按照慣例,和女性談話時不該問人家的年齡和婚姻狀況。但有些國人(特別是農村老太大)卻不懂這個規矩,見了女孩子喜歡問:“姑娘多大了?有對象了沒有?”這在外國人聽來是很不禮貌的,就是有文化素養的中國人聽了,也會不高興回答的。另外,當麵誇女性漂亮,在中國人也是不習慣的,仿佛有居心叵測的嫌疑。
但在外國人看來這是客氣的表現,還要答一聲“謝謝”呢。
此外,中國人有時喜歡問對方的工資是多少,這問題絕不能向外國人提出,否則會被看作不尊重對方隱私權。
和一位農民談話與和一位教授談話,選詞用句都會有區別。就拿稱呼來說吧,你對農民可以稱呼“老大爺”“老大娘”,而對教授這樣稱呼,一定會碰釘子。你得稱呼“先生”“老師”,或直接稱“×教授”。記得有一年的某一天,我走在南開大學校園的小路上,迎麵來了一位工人模樣的人,向我問路時稱我為“師博”,我心裏感到很別扭。“師傅”是對工人的稱呼,在校園裏稱教授為“師傅”很不妥。這就是沒看對方職業和文化水平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