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交際不單單是傳遞信息而已,它涉及到諸多的語用因素。尤其在涉外交際中,更有許多講究,如不注意,往往會造成交際的失敗。因此,要想取得成功的交際效果,必須考慮說話要得體,這其中就包括要注意看對象,亦即“見什麼人說什麼話”。
〖MZ(2H〗令尊老頭子玩藝兒--禮貌用語〖MZ)〗說話要得體,對人要有禮貌,這是應有的社會公德。請看下麵幾則小故事:
從前有個農夫,聽人說“令尊”二字,不解其義,便去請教鄰村的一個秀才。
“請問相公,這令尊二字是什麼意思?”秀才輕蔑地看了農夫一眼,心想,這鄉巴佬連令尊是對別人父親的尊稱都不懂,真傻。便戲弄農夫說:
“這令尊二字的意思,是和別人說話時稱呼對方的兒子。”農夫信以為真,就和秀才攀談起來:
“相公家裏有幾個令尊呢?”秀才氣得臉色煞白,可又不好發作,隻好搪塞說:
“我家中沒有令尊。”農夫看他那副難堪樣子,以為秀才當真因為沒有兒子而心裏難過,就誠懇地安慰說:
“相公沒有令尊,千萬不要為難。我有四個兒子,你看中了哪個,就送給你做令尊吧!”秀才聽了氣得渾身發抖,卻瞠日結舌,說不出話來。
“令尊”,是過去有文化的人尊稱對方的父親時使用的敬辭,現在一般已很少使用。又如“令堂”是尊稱對方的母親。
“令愛”“令媛”是尊稱對方的女兒,“令郎”是尊稱對方的兒子,“令閫”是尊稱對方的妻子,“令親”是尊稱對方的親戚。
此外,還有“令兄”“令弟”“令姐”“令妹”等敬辭,這些敬辭都有特定的指稱對象,帶有比較文雅的色彩。今天,我們如果偶爾使用這些敬辭,一定要弄清它們的準確含義和指稱對象,還要注意談話對方的身份。如果和小孩或文化水平較低的人交談,就不宜使用這些敬辭。
上文中的酸秀才戲弄善良的農夫,結果自己吃了大虧。
有個小孩兒在家裏經常聽見奶奶叫爺爺“老頭子”,爺爺總是很高興地答應著。有一天,孩子學奶奶叫了聲:
“老頭子,領我去公園玩吧!”爺爺生氣了,沉下臉來說:
“胡說八道!一點禮貌也不懂,怎麼能叫爺爺老頭子呢?”孩子委屈地說:
“奶奶天天叫你老頭子,你都高高興興的,為什麼我才叫你一次,你就生氣罵人呢?”爺爺沒好氣地回答:
“奶奶能叫,你不能叫。”孩子不解地爭辯:
“為什麼?你不是常說,人都應該是平等的嗎?”“老頭子”是俗稱,指年老的男子,常常帶有討厭、嫌棄的感情色彩。如:“這糟老頭子,真討厭!”“這老頭子,太膩味人啦!”而年老的妻子稱自己的丈夫為“老頭子”,不含貶義,有時帶有親昵的感情色彩。如:“我們老頭子知冷知熱,特會疼人。”晚輩對父輩、祖輩絕對不能叫“老頭子”,年輕人對年老的男人也不該稱“老頭子”或“老頭兒”。否則就是不文明、不懂禮貌的表現,和“人都應該平等”沒有關係。
安徒生很儉樸,常戴著破舊的帽子在大街上行走。
有個行路人嘲笑他:
“你腦袋上邊那個玩藝兒是什麼?能算是帽子嗎?”安徒生回敬道:
“你帽子下邊的那個玩藝兒是什麼?能算是腦袋嗎?”安徒生是19世紀丹麥童話作家。生活儉樸,不講究穿著。
但卻寫出了《醜小鴨》《皇帝的新裝》《賣火柴的小女孩》,等一大批不朽的作品。“行路人”對安徒生惡意嘲笑,多麼庸俗無聊!安徒生的回敬辛辣淋漓,令人拍手稱快!
一老漢到鞋帽店去買帽子,售貨員是個語言粗俗的姑娘。
“姑娘,哪種帽子好哇?”老漢問。
“沒長眼嗎?貨架上明擺著。”姑娘答。
“沒大沒小,不買啦!”老漢掉頭就走。
“哎,怎麼不買啦,大的小的都有呀!”“我要的是禮貌,你有嗎?”這位售貨員對顧客態度生硬,沒有禮貌,敗壞了職業道德,傷害了社會人際關係,氣走了顧客,危害性極大。
〖MZ(2H〗問候是開人心扉的鑰匙〖MZ)〗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天下午,地鐵車內有一位中年婦女打招呼說:“對不起,請給讓個座兒吧?”這樣一來,眼看著擠得滿滿的椅子,馬上就空出了個連大力士都坐得下的位子。中年婦女說一聲“實在對不起,謝謝啦”就坐下了,這時周圍的氣氛就像什麼事情也沒發生過那樣安靜,這種美好的氛圍是這位中年婦女的問候醞釀出來的。在這裏,本來不是問候語,卻在問候中得到巧妙的運用,成了一把開心的鑰匙。類似的語言還有以下這些:
(一)謝罪語如對不起、實在抱歉、勞駕、過意不去、失禮、請原諒等;(二)慰問語如辛苦了、受累了、麻煩了等;(三)同情語如這麼忙啊、不得了啦等;(四)拜托語如關照、承蒙關照、拜托等;(五)致謝語如多謝等;(六)掛念語如身體好嗎、不妨礙的話等;(七)讚賞語如太好了、真棒、太美了等等。
出於愛心說話
伊斯蘭教的先知們要求弟子在說話的問題上要把三道關卡:一,你說的活是實話嗎?二,你要說的話是此時此地非說不可的嗎?三,你的話是待人厚道的嗎?我們在忠告、勸導和批評什麼人的時候,也要把好這三道關卡。這就是講求心理策略,出於愛心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