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語言文明(2)(2 / 3)

話是說給別人聽的,誰都想在公眾麵前有更多的說話機會,並希望引起公眾的巨大反響。誰都想抓住機會把思想表達清楚,把情感有效地融注進去,把精神充分地表現出來。但是一味追求這些,就容易犯小袁這種錯誤,不知不覺地突出、強調了自己,忽略、輕視了他人。殊不知要真正達到表現自己的目的,前提必須是尊重對方,否則效果隻會適得其反。

為此,我們應做到以下幾點:

1.選擇適當的時機說話。

社會是個大家庭,大家都有說話的權利,都有說話的機會,你隻能在該你說話時說恰如其分的話,不能想說就說,沒完沒了。

2.保持一種謙恭的態度。

說話難免有主觀情感成分,但要加以抑製和淨化,保持一種淡泊、平靜的基調。不能在無意中造成對他人的傷害。以謙恭的口吻說話,才容易被他人接受。

3.加強良好的說話修養。

說話好突出自己,是一種幼稚的表現。一個修養好的人,總能為別人著想,把話說到對方的心坎上,恰如其分,讓人叫好。

采用商榷口吻,勿草率爭辯現實生活中有一種“抬杠”的現象,所謂“抬杠”,就是沒有價值的爭辯。

爭辯是是非之爭、對錯之辯、真假之戰的對抗性說話方式;而商榷是一種相互探討,力求達成一致的說話方式。商榷會使對方產生相容心理、悅納心理,激起對方的參與意識和相親情緒。一個動輒與你爭辯一通,不善於通融的人,哪怕他振振有詞,也難以激起你的熱情。若換一種商榷的口吻,向你征詢,與你商量,即便他的話很一般,你也會持歡迎態度。

怎樣才能做到多商榷不爭辯呢?

1.學會發散思維。問題通常是多方麵的。你持某種觀點有理有據,別人持另一觀點也自有道理。不必把大家的觀點對立起來,會發散思維,就會理解別人。

2.懂得全麵看問題。觀點與觀點之間往往是相互補充、彼此一致的,並不完全是對立性的。

當你確持有真知灼見時,也不足以否定別人觀點。全麵看問題,就會對他人意見有公正認識,不致於固執已見。

3.具有辯證的態度。誰的觀點也不能始終保證盡善盡美。

既然你把它說出來了,肯定自我感覺良好,但必須辯證看待,不要把自己的看法絕對化、真理化,虛心聽取他人意見,這更客觀實在,更受歡迎。

盡量揭示問題,勿過早結論有一個普遍的誤解;就是以為隻要張口說話就要陳明一個觀點,拿出一個主張,而且還要擲地有聲,這才有分量,否則最好免開尊口。事實並非如此,多數情況下,一時並不好拿觀點下結論,也無這樣的必要。相反,揭示問題,擺出事實,更有利於大家形成共識。

青年教師小胡每次教研會話題一出,他便迫不及待地發表一通“高論”,給人一種十分狂妄幼稚的感覺。如果他把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擺出來請大家共同商討,顯然更合適。他的這種方式在學生和群眾中引起非議,大家甚至送給他一個外號叫“胡參謀”。

所以說,談話時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改變對說話本質的認識。說話的本質是揭示問題,求得問題的解決,而不是表現自我。不過分張揚自我,更易得到認同,不鋒芒畢露的話更易受到歡迎。2.充分相信他人的能力水平。人好自我感覺良好,好把自己的一得之見或瞬間感受絕對化、神聖化,其實難免粗陋膚淺,應相信他人也會有思想有主張,要有包容精神,不可堅持太多。

3.養成深思熟慮的說話習慣。有話不要急於發表,不可隨情感的衝動而不加控製,應以理智控製自己,在需要的時候再拿出成熟的觀點。

嚴守高雅格調,勿斯文掃地說話方式的綜合表現,形成一個人的說話格調。無論是生活中的瑣碎話語,還是公眾場合的發言、演說,都會顯示出一個人特有的說話格調。有人注重保持一個良好的說話格調,有的人則不夠嚴格,因此對說話產生的影響就截然不同。

某女士是有名的“傳聲筒”“漏鬥嘴”。“喂--昨天晚上……”原來她又在傳揚某夫妻爭吵的事,真是一張臭嘴,尤其那神態,更讓人惡心。某青年與一老者說話,用手指頻頻點示著,直抵對方鼻尖,末了又抬手重重拍在他肩上。老人一個踉蹌,差點跌倒。在一個茶話會上,一先生站起發言,手舞足蹈,口水飛揚,俚語、髒話夾雜其間,敲桌子踢凳子,全場的人都縮緊身子大氣不敢出。

以上情景在生活中屢見不鮮。這種“格調”斯文掃地,會把聽者嚇跑。

下麵是幾項注意要點: